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网收录期刊
国 家 级学术期刊
投稿邮箱:xwwhjs2020@163.com
查稿电话:010-67729688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出刊周期:半月刊
投稿咨询:
王老师QQ:3532189057
刘老师QQ:2387882310
投稿注意事项:
1.点击网站网页“在线投稿”,请按说明填写,稿件以word文档格式上传;
2.稿件初审周期为1-3个工作日,请重点关注邮箱,及时留意稿件动态。
工作时间:早上9点——下午5点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论文 > 当前位置
政务新媒体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具有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及其内部设置机构自行创建客户端或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平台上开设政务账号及相关应用。政务新媒体的出现使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有了新渠道,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发展有了新手段,使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有了新途径。但在新时代,需要新闻舆论工作在庞大的数字社会产生更全面、更深刻的影响。因此,在AI、5G等新兴技术出现后,时代也对政务新媒体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深入嵌入社会发展肌理,牢牢把握新闻信息流动以及时代发展脉搏,是政务新媒体面临的紧迫课题。一、政务新媒体及其特征从政务新媒体的功能以及定性、定位来看,其应是行政机关及内设部门在社会媒体推动且引领内容、服务、关系中,所构成网络空间秩序并向“网上政府”转型的一系列应用与行动。其主体为中央到基层的各级机关单位、机构部门,在开展各项工作中利用新媒体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化工具。而之所以命名为“媒体”,在于服务过程中媒体功能与性质明显,尤其是在发布新闻信息、传播政务要闻过程中。但政务新媒体的功能也并非“媒体”那般简单,一方面,其助力于公共服务、社会协作、接受监督,向全社会展示党和政府始终践行新时代开放、透明、绩效、责任的执政理念;另一方面,与电子公共服务体系、网络政治传播体系、数字治理体系之间实时进行能量交换,各项媒体技术也具有技术性。因此,政务新媒体是区别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其主要特征为开放性、主动性、先锋性、社交性。二、新时代政务新媒体发展现状政务新媒体目前已结束迅猛发展,欲通过反思与优化探索高质量融合发展道路。但自身发展情况并不乐观,虽从2023年2月采集的各省市、机关单位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检查情况通报信息来看,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务新媒体总体合格率均能够达到90%以上,但不乏“僵尸”“睡眠”“无服务、无互动”“雷人雷语言”等现象,严重影响政府形象与公信力。>>>>(一)各行其是,信息聚合效应差从政务新媒体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由于有明确的属地划分,在互联网社会中其管理主体也各自为政,彼此之间没有明确的、便捷的以及清晰的归属管理机制,由此导致政务新媒体推送内容多以碎片化形式出现,且与其他政务新媒体会出现重复、同质情况,难以产生信息聚合效应。网民长期“浸润”在同质性、碎片化信息中,思想麻木,会使政务新媒体推送内容的影响力、感染力下降。换个角度来看,互联网打造了开放、包容、多元的世界,每分每秒都会产生海量信息,其中新鲜度不足、内容不深刻、曝光度不够的信息难以引起网民的注意。而政务新媒体之间在推送内容时,只关注能否进行深刻、直白、严肃的表达,长期“单兵作战”,难以从网民兴趣点与信息需求出发,突破信息壁垒建立全媒传播矩阵,会导致推送内容被湮灭在“信息海洋”中。>>>>(二)内容“官方化”,缺少天然吸引力政务新媒体是政府转变职能、优化服务的一次重大尝试,其所面对的受众为年轻、富有活力、思维跳跃性强的群体,更容易被趣味性强、观点新颖的内容吸引。但编辑过程中,继续沿用政务媒体播报信息的风格,以“官方化”“公文化”的形式推送内容,对年轻群体缺少天然吸引力。在政务新媒体发展过程中,需利用优质、出色且满足受众需求的信息内容,吸引观看、点击、阅读、转载、评论,实现信息快速传播,保证政务新媒体持续获得关注。因此,继续以“官方化”语言、表达形式传播信息,无异于切断后路,丧失年轻受众群体,对自身扩大影响力产生严重限制。>>>>(三)难以双向互动,忽视群众反馈政务新媒体在发展中应形成双向信息传递通道,但诸多政务新媒体只完成传播、推送信息任务,不接受群众反馈信息。也有一部分政务新媒体接受反馈,但无回应、无互动。同时,政务新媒体是服务受众的渠道,深入群众、倾听群众是开设政务新媒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忽视与群众互动以及新媒体的交互功能,将能够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通道关闭或限制沟通权限,间接地向群众表明,将其观点、需求、意见与行政职能、社会治理隔离开来,对社会的长治久安存在威胁。三、新时代政务新媒体高质量发展策略>>>>(一)规范运营管理,建立监管机制政务新媒体运营管理分为三种模式:自行运营管理、社会化媒介机构运营管理、媒体专业运营管理。三种模式下,对于内容与导向的审核、把关均为核心环节。政务新媒体始终要认清自我身份,其是党政各级机关在互联网社会中联系群众、展示形象、提供服务的窗口,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代表的是政府形象,应谨慎发布内容。但目前仍有对政务新媒体地位、功能认识不清的情况,从而基于“专业人办专业事”原则,让年轻的新媒体人独立运营账号,由于资质与经验欠缺,为了提高信息传播时效,容易使发布内容出现跟风或欠考虑情况,发表不当言论,造成错误的舆论引导。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运营监管机制,对于发布内容应做到事前报题、事中监督、事后监管,跟踪从报题到产生舆论过程中信息内容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同时,建立日日监测、周周督查、月月通报、年年考核制度,保证信息内容质量;此外,建立群众、社会、其他机关部门可以共同参与的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广泛接受监督,全面识别问题,并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做到实时监控,形成健康、有序发展基础。>>>>(二)学会换位思考,维护粉丝权益政务新媒体融合发展是不断扩大地域覆盖面、受众覆盖面、内容覆盖面的关键举措,意在舆论领域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引领作用。因此,在调整与改善基础环节时,要深耕内容,提质扩容,持续提升影响力,形成融合发展所需要的坚实内容基础。首先,话题作为组成内容的核心部分,对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传播力有着直接决定性影响,应坚持“去官方化”,积极运用正能量、有内涵的网络语言,以诙谐幽默的话题吸引受众,使受众感受到自身与政务新媒体平等交流,以便与受众保持密切联系。同时,积极开展互动,让受众感受到亲切感,与政务机构始终心贴着心、情连着情;其次,编辑应不断创新写作方式,提升内容的吸引力,尽量将公文类议论性文字与图片、漫画、视频、新闻事件的具体情节结合,使内容丰富、深刻、有灵魂,从不同层面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增强粉丝黏性,提高粉丝转化率;最后,编辑内容过程中应力求表达方式多样化,弱化政务新媒体的宣教作用,解读方针政策时以短视频、H5、条漫、封面图等受众喜欢、方便理解、易于传播的形式展示,使受众有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三)优化发布内容,汇民声聚民智政务新媒体是建设服务型政府道路上的重要举措,其虽肩负着传播国家大政方针、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但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汇民声、聚民智,持续输出优质内容。首先,以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与国家重大决策为根本内容进行原创,并在传播信息内容过程中做好本职工作,发布、解读、宣传政策。但政策发布后受众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其中不乏不理性的声音,应关注主流声音,整合正能量内容,以直接回复、转发、集中传播等形式,正确引领舆论,让受众感受到国家时刻关注百姓的声音,并积极回应百姓,从而保证政务资讯的权威性、透明性,充分发挥作为沟通基层群众的桥梁作用,提高传播价值;其次,丰富功能性内容,政务新媒体编辑要提升个人技能,学会利用动态备案信息库,进一步完善媒体功能,为受众办事、互动、交流提供畅通的渠道,使政务新媒体的移动端平台服务属性更加突出,助力打造“掌上政府”;最后,在融合发展之前,要强化本地服务,确保政府与群众顺利展开双向互动,在政务新媒体中直接参与政策咨询、投诉与建议、线上调查,有效调动受众参与政务新媒体各项活动,积极运用政务新媒体。四、新时代政务新媒体高质量融合发展>>>>(一)破壁垒立格局,建全新传播阵地政务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步需要对内改革,坚持破立并举,重新设计流程、深度整合资源,结合时代要求再造流程。以广西云数字为例,在融合发展过程中,深度整合不同平台的媒体机构,以“广西云”客户端为主打造集“端、网、微、视、报、屏”于一体的多元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新型传播阵地。目前,广西云数字已覆盖全区14个市、111个县,实现深耕广西。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政务新媒体覆盖面,意在连接全国、面向东盟,打造更强大的广西云融媒体生态系统。广西云数字的成功经验在于积极融合新理念、新技术,善于利用信息流产品完成多端分发,形成新的生产流程,打破机构壁垒。其将信息流产品统一接入,根据独立频道传播需求、嵌入的不同性质端口传播需求进行产品智能分发。同时,敢于打破已有发展格局,以信息流产品为契机积极与大众化媒体、专业性媒体融合共享,构建突破圈层的垂直传播体系。>>>>(二)破限制立技术,建全新融媒生态政务新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势必要连通不同类型媒体、平台与端口,提升行业技术能力是打破限制条件的关键。应积极利用大数据、数据库、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打造“百端前室一后台”发展模式,继而推进内容、渠道、人才、技术、数据等多个方面的共享,突破地域限制,构建紧密式、协作式全新融媒生态。以广西云数字为例,在融合发展期间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推进“5ABC”技术落地,创新信息传播形式,打造全新传播场景,快速生产多元融媒体产品。“5ABC”技术是指“5G+AI人工智能+BD大数据+CC云计算技术”。在全国两会期间,广西云数字则依托“5G+4K+全虚拟交互演播室技术”打造“云访谈间”,代表委员佩戴“5G+AI”双目眼镜,以第一视角传回两会现场情况;并参与全国范围内“5G+AI炫看两会”活动,生产融媒产品。同时,“玩转”跨界传播,联手户外媒体与运营商,推出“万屏联动”活动,以“大屏+小屏”“户外屏+手机屏”,调动全媒体共同报道两会,将广西的好声音、好风貌传向全国。>>>>(三)破固化立内容,推融媒爆款产品政务新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对内容层面的高质量要求也是融合发展质量的保证。应加速移动端产品开发与生产,以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为目标,不断推出爆款融媒产品。具体来讲,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习传统平台,做到“精”与“准”。政务新媒体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根本目标为打造整体协同、响应迅速的政务新媒体矩阵体系,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并打造优质精品账号,为群众办事、政民互动、权威解读、权威发布提供服务平台、回应平台。因此,必须保证内容精细、准确,严格执行发布标准。可以向传统平台借鉴经验,严格执行“三审制”,坚持分级审核原则,落实先审后发要求,审核发布内容的涉密性、准确性,严格把好基础文字关、政治关、法律关、保密关。同时,审核内容是否规范,围绕政务新媒体职能定位,确保发布内容准确,切实与群众利益相关、需要广泛知晓。此外,发布后也要进行严格监管,审核回应的实效性、权威性。另一方面,突出“新”媒体,做到“快”与“活”。新兴科技的支持使政务新媒体可以以多种手段生产内容、多种渠道传播内容,因此,要充分展现新媒体的“新”。突出新媒体的“快”,及时发布重大重要信息,主动与主流政务媒体联动,转载重要信息内容、权威解读、重大通告,利用传播合力提高传播效率与内容质量。对于原创内容,统一生产、多端分发,快速实现全网传播。突出新媒体的“活”,灵活运用LBS广告推送、UGC/PGC平台、多点多线程直播等手段,以不同形式呈现内容,满足不同类型受众提出的多场景、多维度传播需求。五、结束语政务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面向受众开通的更便捷网络服务通道。为保证融合发展质量,需要融合发展前重新审视自我,对内部发展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形成融合发展基础。继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格局、技术、内容三个层面打破桎梏,创新信息内容生产流程、传播方式、内容呈现方式,实现提质扩容、跨界融合,达成全方位创新、高质量融合发展目标。
一、政务新媒体及其特征
二、新时代政务新媒体发展现状
(一)各行其是,信息聚合效应差
(二)内容“官方化”,缺少天然吸引力
(三)难以双向互动,忽视群众反馈
三、新时代政务新媒体高质量发展策略
(一)规范运营管理,建立监管机制
(二)学会换位思考,维护粉丝权益
(三)优化发布内容,汇民声聚民智
四、新时代政务新媒体高质量融合发展
(一)破壁垒立格局,建全新传播阵地
(二)破限制立技术,建全新融媒生态
(三)破固化立内容,推融媒爆款产品
五、结束语
首页 | 征稿启示 | 在线投稿 | 查稿系统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