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网收录期刊

国 家 级学术期刊

投稿邮箱:xwwhjs2020@163.com

查稿电话:010-67729688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站内搜索
期刊图片
版权信息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出刊周期:半月刊


联系我们

投稿咨询



王老师QQ:3532189057

刘老师QQ:2387882310


投稿注意事项:

1.点击网站网页“在线投稿”,请按说明填写,稿件以word文档格式上传;

2.稿件初审周期为1-3个工作日,请重点关注邮箱,及时留意稿件动态。

工作时间:早上9点——下午5点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论文 > 当前位置

解“三农”热点 奏“四季”新曲——论省级地方党报涉农报道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更是尤显重要。省级地方党报作为主流媒体,肩负着宣传党的农村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有责任、有义务深入研究“三农”问题,在全面真实地报道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的同时,紧盯热点,调查研究,推动发展。

“三农”问题紧贴基本民生,事关发展全局,长期以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政策、乡村治理、环境整治、生产方式、产量效益、农民素质,以及农村消费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热点问题。而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的遍地开花,党媒在传播领域已不再是一家独大。直面报道对象和同行逐鹿两个层面的变化和挑战,省级地方党报责任更重、压力更大。要奏好“三农曲”、唱好“四季歌”,记者需放下身段,根植基层,明确报道目标,把脉报道重点,改进报道方式,创新传播手段,在讲好“三农”故事的过程中,既弘扬传播正能量,又关注热点焦点问题,办实事、解难题。
一、政策宣传务求落地开花
政策宣传完整准确不走样。宣传党的惠农政策,是省级地方党报必须做好的“规定动作”,同时也是涉农报道的重点。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一直非常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惠农力度,形成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局面。党报作为党和政府与农民沟通信息的重要平台,承担党、政府和农民之间的桥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第一时间、原汁原味地做好中央和地方各项相关政策措施的完整准确传递,及时把党的好政策送到广大农民的家中和田间地头,对号入座做好政策解读。党报宣传、传播党的惠农政策完整准确不走样,并不意味着充当传声筒或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针对农民朋友的特点和认知,通过对号入座的解读,让他们看得懂、吃得透、落实处、得实惠,这才是党报政策宣传的目的初衷。
政策解读是“功夫”报道,折射记者的“内力”。让农民朋友“吃透”,记者得做到两头兼顾。一方面,“吃透”上头政策精髓,需要记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底蕴。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认真学习,虚心请教,进而把握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吃透”农民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并综合地域特点、产业结构、资源丰贫、文化传承等因素,区别不同,通盘考量,对号入座,各取所需,让党的惠农政策在农村沃野上落地生根。
“吃透”两头练内功,仅仅是记者做好政策解读的工作铺垫,“真章”在于记者的职业敏感、新闻嗅觉,从点滴之中看到新意、窥见趋势,引领潮流,在报道中理清思路做法,实现总结升华,通过典型推介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政策自然开花结果。“田块平整了,水渠畅通了,耕地条件好,产量更稳当。”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齐家镇长泡村村民王海波细数高标准农田的好处。这是出自2022年11月2日《人民日报》的一篇题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报道。这位记者也正是吃透了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三农”方针政策,才能写出这样专业、鲜活的报道。
在记者通过典型推介进行政策解读的同时,省级党报还需搭建起互动平台,针对农民朋友没有读懂弄通的政策问题全方面、多角度、形式各异地答疑解惑。“三农”政策宣传的平台建设,需要党报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可以在人员配备和版面安排上重点倾斜。但在“内容为王”的大势面前,平台的栏目设置和内容才是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可以考虑以“互动”为主要形式,开设“政策讲堂”“专家热线”“身临其境”“他山之石”“记者视点”等栏目,进行政策阐释、疑惑问答、本地农民经验自述、域外做法参考借鉴和记者的新闻链接与点评,在专家、农民和记者的活动中,在域内外的交流借鉴中,实现惠农政策入脑、入心,形成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强大助力。
“我们都愿意看《专家热线》这个版,因为从这块版我们知道了种啥、养啥、啥时候卖多挣钱,还能看到上头的新精神。”这是笔者下乡采访时听到最多的话。作为《吉林日报》的农村版,《吉林农村报》依托吉林省12316农业专家,开设包括政策答疑、种植养殖、供求动态、生产行情等栏目,农民的电话问询内容,通过报纸做出了回复和解答,农民感觉解渴管用。
二、关注“三农”热点,办实事解难题
“三农”热点萌发于农业、农村、农民的矛盾变化之中。党报关注“三农”热点,实际就是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在纷杂的矛盾变化中找到热点,这是党报关注“三农”的前提,也是党报“三农”报道的核心。这离不开记者对形势变化的科学预判,离不开记者深入基层对所见所闻的抽丝剥茧,离不开记者对读者来信来访反映问题的梳理归纳。
第一,熟悉省情、把握政策,对不断变化的“三农”形势发展做出“热点”预判。以吉林省为例,农业大省、农业资源大省是基本的省情。细化而言,东部山区林地;中部松嫩平原,黄金玉米带;西部草原、湿地和盐碱地,八百里瀚海。依托这些资源,形成该省种植、养殖、加工等自己独特的产业特点。随着政策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环境保护的需求,不断产生新的“三农”热点,需要记者做出科学的预判。在东部山区,由于过度采伐,森林资源枯竭,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吃资源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做“林下经济”的文章便成为一个热点;在西部,伴随着以盐碱地种水稻为标志的农业综合开发的大面积推开,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危机开始显现,最大限度地存储利用河流、湖泊等地表水资源同样成为热点,摆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记者能做到如此预判,也就能很好地抓住了“三农”热点。
第二,深入基层采访调研,在“炕头”和“地头”的所见所闻中抽丝剥茧发现“热点”。新闻是“跑”出来的,“热点”是通过“跑”发现的。一个“跑”字,浓缩了记者深入基层坐在农家“炕头”、站在“田间地头”的采访调研全过程。这样的“深入”拉近了记者与农民的感情距离,快速拿到了“第一手”材料,在家长里短中唠出了农民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并从中发现真实与虚假,区分鲜活与陈旧,了解懒政与梗阻,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通过抽丝剥茧甄别特例与共性,从中找到如“政策补贴”“禁牧舍饲”“土地流转”等“三农”热点。
第三,仔细梳理农民读者来信来访中的个性现象,从中发现共性问题,找出“三农”热点。农民朋友通过来信来访反映农村存在的问题,曾经是农民读者与省级党报联系沟通的重要渠道。随着现代通信的发展,来信来访的传统形式逐渐被电话、微信、邮件等形式所取代,农民读者反映问题变得更加快速和便捷。尽管他们反映的问题包罗万象、各不相同,但通过归纳梳理、调研分析,不难找到区域性、阶段性和普遍性特点,进而发现“三农”热点。诸如各种补贴的“梗阻”问题,村委会选举存在的家族势力、贿选拉票问题,脱贫攻坚中贫困人口划定问题等。
找到热点、关注热点的目的在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也是省级党报发挥传播力、引导力和舆论监督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
破解“三农”热点问题,党报应肩负起责任与担当,依托平台、载体和记者队伍,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刊发热点关注、记者调查、言论视点等报道;组织精兵强将采写内部参考,报送省、市领导和职能部门;亦可就读者反映的问题形成协办信函,发送县、乡相关部门。就宏观、全局、趋势性矛盾问题做出预警、“亮灯”或叫停;对不良习俗、风气进行揭示、抨击和鞭挞;向贪腐现象、黑恶势力开刀、“亮”剑;就政策执行中的走样、跑偏和侵权行为进行曝光,督促纠错和整改。同一般报道相比,“三农”热点采访报道,对记者来说,不仅费时费力,也有一定“风险”—因政策把握不准、理解不透或其他环节的疏忽,使报道不够客观、全面,以偏概全,在引导舆论上出现偏差,这样,既给自己带来风险,又给新闻事业造成不良影响和损失。既要规避风险又要干出业绩,就需要记者准确地把握政策,采访的深入、严谨和事实依据,同时必须具有公心、爱心和责任心。
三、“四季歌”改奏“四部曲”
农村报道,我们习惯地称为“四季歌”。随着农村的改革发展,创新嬗变,以“春耕、夏管、秋收、冬藏”等季节性为特征的新闻采写,逐渐退出了涉农报道的“主打”位置,而以“前沿、增收、绿色、脱贫”等话题为主题的报道,开始登堂入室、浓墨重彩。“四季歌”改奏“四部曲”,或将成为党报农村报道的主旋律。
跟踪农业发展前沿。没有最新,只有更新,总把“新桃”换“旧符”。事实上,自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以来,四十年间潮起潮涌,从来没有停歇革新发展的脚步。农民的组织形式,通过土地转包、出租、合作入股,已实现从一家一户到多家多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递进变化;耕作方式初步完成由人力、畜力操作到半机械化、全机械化的里程碑式转变;管理模式则由“三铲、三蹚、三追肥”演变成春播时的一步到位、后程免管;水利工程建设、人工降雨技术应用、无人机用于病虫害防治,“人定胜天”已变成部分现实可能……记者站在改革的潮头,跟踪农业前沿技术、模式、方法,报道永远有新意、永远有看点。
牵住农民增收“牛鼻子”。增收是农民朋友最为关注、最感兴趣的话题。离开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都将黯然失色。所以,牵住农民增收这个“牛鼻子”,是党报涉农报道的永恒主题。开启增收新思路。以吉林省为例,其西部湿地苇塘养蟹、稻田养蟹,东部山区的封沟养蛙、中药材种植,中部平原的棚室种植、养殖,有些具有开“先河”的性质,有些则是小打小闹到形成规模、效益倍增。进行种植、养殖、加工实用技术和致富典型的宣传推介。一方面,依托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各地农技推广站,让农民朋友学到、掌握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特点的农业技术;另一方面,推广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农村经纪人、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的典型报道,使农民朋友学有标杆、增收致富。另外,做好供求市场的分析预测,尽可能让农民朋友在种植、养殖,尤其是规模种植、养殖中规避市场风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阶段,绿色、环保、无公害,已提升到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它涉及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农产品质量的高标准严要求。就吉林省而言,森林资源保护逼迫东部山区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草原的保护宣告西部传统的散养方式的终结;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则给农业过度开发,尤其是水田开发画上了“红线”。传统的粗放型产业及其生产方式被叫停,必然被创新的、集约型发展方式取而代之。例如,黑土地保护催生出深耕、轮作和免耕的做法;人居环境使牧业小区成为养殖新模式;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的质量要求,使得生物有机肥料、光粒子技术、富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农产品品牌打造也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四、传播手段求新、求快、求直观
在融媒体时代,做好“三农”报道必须充分发挥各种新媒体的优势,以“互联网+”为突破口,在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维度基础上,利用党报门户网站,以及“两微一端”、抖音、直播间等,综合运用VR、AR、5G、H5云直播等新媒体技术及传播手段,从而实现求新、求快、求直观的传播效果。只有多种传播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开创三农报道宣传的新局面。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广播中心举行了“同心富民—乡村振兴进行时”活动,每次活动的视频直播观看量都达到3万多人,每档广播直播节目都有近千人通过微信、抖音等各种方式参与互动。推介的每个乡镇农旅景点都开始火爆起来,农副产品畅销,农民笑容绽放。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必须积极实现转型,致力于跨平台、多形态、全流程的新闻生产,力求实现新闻策划、生产、分发等流程的重构。2019年7月1日,由新华社推出的互动H5《致奋斗在脱贫战场上的你》广受好评,产品点击量超过1200万次。这组报道以9张饱含真情实感的祝福卡片为传播点,邀请网民向驻村干部、支教教师、产业带头人等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战士们”送去祝福。H5发布48小时后,后续报道《这是一份绕地球5000圈的祝福!》即跟进推出,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深度剖析了这些祝福卡片背后的新闻故事,其中对扶贫干部的采访视频打动了无数网友。
目前,在很多地方还活跃着很多农村网红,他们为乡村振兴带来无限可能。同时,这也为广大地方党报“三农”记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个媒体人怎样才能做到深受农民欢迎。传播技术的进步,媒介的进一步多样化,为地方党报在新时期进一步更好地服务“三农”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
重庆江津区在围绕网络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积极构建联动体系,当地集纳了20余名“乡土网红”,搭建起了“乡土网红”和党委政府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在此方面,地方党媒和党媒专业记者无疑更具优势,努力在此方面有所作为,必将能开辟出一条宣传报道“三农”、服务“三农”的新的有效途径。
五、结束语
一名合格的地方党报农村记者,不但要“吃透”两头练“内功”,还要在新闻实践中不断地努力进行调查研究、践行“四力”,与农民心贴心。省级地方党报媒体要不断创新报道手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用,创新“四季歌”,奏好“四部曲”,牵住农民增收“牛鼻子”,为农业农村发展多做积极贡献。

 
上一篇:武汉城市形象的跨媒介传播研究
下一篇: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对新闻叙事结构及受众关系重构的思考

首页  |   征稿启示  |   在线投稿  |   查稿系统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