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网收录期刊
国 家 级学术期刊
投稿邮箱:xwwhjs2020@163.com
查稿电话:010-67729688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出刊周期:半月刊
投稿咨询:
王老师QQ:3532189057
刘老师QQ:2387882310
投稿注意事项:
1.点击网站网页“在线投稿”,请按说明填写,稿件以word文档格式上传;
2.稿件初审周期为1-3个工作日,请重点关注邮箱,及时留意稿件动态。
工作时间:早上9点——下午5点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论文 > 当前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的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好科普工作是党报党刊的应有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应当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科普宣传工作。”进入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时代,新知识体系、传播方式、读者需求对党报的科普传播提出了新要求。湖南日报社教科卫频道是承担报社科普报道的主要部门,利用在教育、科技、卫生领域的传播、资源优势,找准相关领域的小切口,做到科普报道可读性与专业性的统一,对党报科普报道进行了有益探索。一、选题:找准小切口,做出大文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的科普内容与任务,也成为党报开展科普报道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党报特殊的媒体属性、读者群体及传播方式,要求党报科普选题注重广泛性、民生性、政策性、新颖性。>>>>(一)上接“天线”,践行社会责任湖南日报社已建立起报、网、端、微、屏、号互动的立体传播体系,覆盖总用户超过6300万人。在湖南力争“十四五”末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以上的大背景下,帮助公众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是《湖南日报》作为省级党报的社会责任,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应成为其科学传播的对象与读者。上接“天线”,践行社会责任,意味着尽可能多地争取版面,积极利用受篇幅、版面限制较小的新媒体资源,广泛宣传国内外最新科学动态和原理,澄清谬误,消散不实传言,帮助用户改变不科学思维方法、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分析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湖南日报》在报纸版面推出系列前沿科技成果科普报道栏目《科技之光》;在新湖南客户端推出《你知道吗》栏目,进行常态化生活科普及科技前沿动态报道;推出《少年志·科学家》报道,通过对科学家研究领域的科普,弘扬科学家精神;围绕健康领域,推出《有医说医》栏目,通过个案切入,邀请专家权威解读疾病防治知识。>>>>(二)下接“地线”,关注民生需求设置议题,提升读者科学素养的另一面是下接“地线”,主动回应用户关切,提升报道的到达面和传播效果。近年来,群众对与防疫相关的科普知识的需求急速增加。为此,教科卫频道推出了50问50答的《健康于心科普在手》栏目、每日讲解一个防疫问题的视频栏目《一日“疫”知》、读图知防疫科普栏目《看图知防疫》、专家在线答疑科普栏目《“阳”了不慌居家有方—医学专家在线答疑系列直播》等,全面科普疫情防控信息,打造了数本掌上“科普书”。以《健康于心科普在手》为例,推出11期融媒体产品,总点击量超5000万,取得良好传播效果。该栏目把原本纸质的科普读物改造成通俗易懂的融媒体版本,重点解读老百姓关注度高的50个热点话题,成为可供市民、疫情防控一线工作者、医务人员随时阅读和参考的掌上科普书,如《消毒剂啥毒都能消吗?》等内容,将纸质版的科普读物要点从“线下”搬运到“线上”,实用性、服务性强。作品导语部分呈现刊发当日全国、全省实时疫情报告,引入因防护不当等引发的最新感染案例,让普通科普报道具有新闻性的同时,引导人们践行“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三)直面热点,传播不落俗套近年来,传统纸媒向新媒体战场转移,报纸版面不断压缩,传统科普报道等一时在纸媒上难觅踪影,一度出现“科普失语”现象。2021-2022年,得益于湖南大力加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湖南日报》以每周1-2期、每篇1000字左右的报道频率与篇幅,在报纸版面开设科普栏目《科技之光》,科普最新的科技成果。二次电池、BIM技术、超级稻、AI修复、3D打印、智慧城市、植物多酚、电涡流阻尼器、天舟货运飞船、核酸检测、盾构机、灯光秀等数十个科技成果一一与湖南读者见面,题材涉及生活百科、种植养殖、天文地理、大国重器等诸多方面。栏目定位为有新闻性、时效性的科普报道,源于《湖南日报》的纸媒属性,记者选取题材均为有科技含量、引发公众关注的最新成果。二、表达:当好翻译官,讲有味故事确定好科普选题后,叙事环节还要当好翻译官,将精准、严谨、抽象的科学语言转换为生动、活泼、有趣的科普语言,将原理的发现、解释、应用转换成鲜活、在地、动人的故事,其中数字的转换是需要关注的重点。>>>>(一)做好“翻译官”,让科普报道易懂创作者在进行科普叙事之前需要明确,与从事科普教育,对具有一定水准的人员进行专业化知识提升不同,记者从事的是科普传播,面对的读者为普通大众,应以较低的门槛吸引其注意。这时,应用好比喻、拟人等手法,当好翻译官,将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记者在掌握科学原理后,用比喻使科学原理、成果场景化、鲜明化,可以加快读者的理解。拟人使文章生动、具体、形象,既能写活成果、原理的特点,还能将拟人后的效果具象化,不失为“翻译官”的好“手段”。例如,在描述核酸检测时,记者叙述其为一场“警察”搜捕“罪犯”的行动,新冠病毒特异性保守基因是“靶标”,科学家设定的引物是“警察”,“警察”目标明确,能在基因迷宫中很快锁定“靶标”,把它和自己“铐”在一起,完成对“罪犯”的搜捕。这样的表述,将背后烦琐的科学程序以直观明了的比喻、拟人阐释,加速了读者的理解,也强化了知识的留存。科普“天舟货运飞船”时,记者在描述这位宇宙最强“快递小哥”的外形时是这样说的—观察这位“快递小哥”,“身高”10米,最大“腰围”约3.35米,体重约13吨。在科普北斗系统时,将组成空间段的三种卫星描述为“三兄弟”,它们的特长分别是“站得高、覆盖广”“爱漫步、走‘8’字”“全球转、动得快”,将其功能拟人化后,易于快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加快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给数字着色,让重点更突出科学离不开数字,数学更是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要阐释好科学原理,介绍科技动向更离不开数字。但科普报道不能沦为数字的堆砌。这讲究的还是一个“翻译”问题,要将抽象的科学数字语言转换为大众化语言。《纳米技术:与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打交道》科普的是纳米技术,纳米如同毫米、厘米和米一样,是一种长度单位。但1纳米到底有多长?记者层层抽丝剥茧,首先告诉人们,1纳米真的很短,只相当于1米的1/10亿,如果说到这里戛然而止,人们的印象并不深刻。记者补充,差不多是头发丝直径的1/10万,形象昭然若揭。记者继续展开“攻势”,强化读者记忆,“若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与一个乒乓球对比的话,就像是把一个乒乓球与地球作比较”。读者此时恍然大悟,这可真是“与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打交道”。就像新媒体长图科普中,对重要的数字进行着色、放大、异形处理,使重要信息醒目、突出、抓人眼球一样,文字科普中的数字处理,会让科普不至于杂乱、累赘,使表达简洁明快。与数字同理,给科学术语、专有名词、重要原理穿上合适的“新衣裳”,让读者懂得其中的奥妙并欣赏它,一篇科普报道就走出了成功的一步。>>>>(三)讲有味故事,让科普报道鲜活新闻报道要学会讲故事。讲故事的方式,不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也使新闻报道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更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科普报道,特别是发表在大众媒体的科普报道同样如此,它能拉近与读者的天然距离,激活读者的求知欲,更顺利地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新闻写作讲究新闻结构,科普报道的结构同样重要。故事化的科普报道,从某一具体的人物、场景写起,逐渐关注科普的主体,融入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可以消隐科技的晦涩难懂,让科普充满趣味性、人情味。要讲好历史故事。相当于新闻写作背景材料的历史故事,能更完整、全面、充分反映科学的本质、价值。历史故事讲得恰到好处,科学原理的思想就会被挖掘得更深刻。胡乔木先生说:“色、香、声、味,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这样,你的新闻就叫做‘立体化’了,就叫做让人明了了。”用在科普报道同样如此。在《疫苗:控制传染病的超级武器》中,记者讲述了1796年发生在英国医生、采牛奶的姑娘、小孩身上关于“天花”与“牛痘”的故事,这是人类用疫苗迎战烈性传染病的第一场胜利,放到当下,对于新冠疫苗、流感疫苗的知识普及,提供了历史的纵深感、说服力。要讲好在地化故事。以本土的故事、案例引入,剖析科学问题,用天然的地缘贴近性拉拢读者,也体现出创作者的用户思维和编辑思维。在《科技之光》科普系列中,记者会以一段最近的新闻作为引子,引出要科普的事例。有湖南本土与之匹配的引子,创作者都会着重考虑。在《避雷装置:为古树穿上“防雷衣”》等文中,记者也直接从湖南的故事展开叙述。科普对象中,超级稻、盾构机等原本为湖南优势产品,与读者有天然的接近性。核酸检测、灯光秀,均为新近贴近读者生活的运用。此外,对于其他高科技成果,记者对科普进行了本土化演绎。例如,3D打印这一期,告诉读者湖南16个科室累计完成4000多例应用3D打印医疗模型、导板的临床手术;科普智慧城市时,告诉读者长沙如何打造智慧治理典范;讲到AR和VR时,以《湖南日报》全景式新闻漫画特刊援引的技术展开描述。三、思考:拥抱互联网,平衡碎片化与体系化媒体进入纵深融合的新阶段,党报科普不再拘泥于新闻纸,已拓展到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客户端所在的广袤区域。体量的增加、手段的丰富,带来传播方式的变革。《湖南日报》抢抓移动互联网机遇,为新时代的党报科普提供了一些思路。>>>>(一)拥抱移动互联网,拓展内容和用户守住传统纸媒的报道份额,积极向新媒体进军,成为《湖南日报》迎接移动互联网时代,吸引新读者特别是年青一代读者的选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也构成《湖南日报》新时代科普的一体两翼。新的传播渠道,赋予了媒体新的“武器”,长图、动漫、视频、手绘、直播等都成为可供选择的方案。围绕疫情等议题,报社制作了一系列图解科普,感官更有冲击力,知识点的输出更直接。利用动漫、视频、手绘等手段,将深奥的科学问题变得浅显、直观、生动,让读者能看懂、听懂。新媒体手段的运用相当于文字稿件里的“翻译”,缩短了读者的认知距离。在泛科普时代,记者更围绕读者的困惑,如疫情防控、心理健康等问题,邀请专家走进直播室,通过移动互联网与读者直接互动,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记者要先于读者转型。不管是长图作品还是视频产品,科普内容都不是报纸文字内容的照搬。要根据各产品的媒体属性,做好内容的优化与重组。长图讲究要点醒目、观点输出,要求记者做好内容的筛选与重组。视频讲究有趣、简单,记者要与视频制作者合作,将科普的难点如概念、数字等尽量转换为活泼、生动的动画与语言,同时,视频还要求给读者留有比传统纸媒能提供的更大的想象空间。新媒体产品要达到“1+1>2”的效果。第一个“1”为“文字”或者视频里的语言表达,第二个“1”为视频画面、声音、美术特效等,目的在于囊括更多的读者,方便其更轻便地走进科学世界,更乐于分享他们掌握的、感兴趣的科学知识,吸引他们将媒体内容二次传播到更广阔的用户面。>>>>(二)覆盖面更广,把握碎片化与系列化的统一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已经养成。早在微博创立之初,140字的碎片化信息已俘获广大用户。随后,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的风靡更加剧了这一趋势。主流媒体在适应这一趋势的同时,仍可在栏目化、系列化上努力,赢得更多读者,践行媒体责任。新湖南客户端推出《少年志·科学家》视频专栏,10期手绘视频讲述10位科学家的故事,每期均可单独传播,全部视频又集合成一个整体。报纸刊发的《科技之光》栏目出品40余期,涉及的科普题材包罗万象,栏目统一呼号的初衷在于读者不仅每翻阅一期,就能获得相关知识科普,更吸引他们关注整个专辑,搭建自己的知识库,这也是科普传播的题中之义。创作者需要提前谋划,用全局视野部署相关选题,使之成为一个由链条链接的整体。同时,在刊播特别是在新媒体平台刊播时,打上相应的标签,方便读者检索和查看系列文章,提升预期传播效果。>>>>(三)建立队伍,让知识可信可亲可近囿于媒体人手力量,受制于记者专业领域的单一,科普最讲究的准确性问题迎来挑战。这时,建立一支稳定、可靠、覆盖领域广泛的通讯员队伍成为必然选择。建立通讯员队伍的目的在于给科普报道提供选题与线索、为媒体科普提供来料,成为受访对象、对记者文章进行核实和校对。就频道实践而言,教师、医务工作者、企业科研人员、相关协会人员、科普场馆科普员成为通讯员的主要来源。频道科普稿件大多设置“科学指导”一职,将记者采写的科普稿件,供通讯员校对把关,规避相关隐私问题,堵住差错。给予通讯员足够的发挥空间,为其打造适宜的栏目和平台,将保证媒体科普内容的充实、真实。发挥媒体、通讯员队伍各自特长,将通讯员对科普知识通俗易懂的讲解,经由记者之手撰写,使科普报道更有趣。同时,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通讯员也成为影响传播的一大力量,经由他们的传播,将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科普报道的创作、实践与传播上来。四、结束语融媒体时代,给传统媒体的科普传播工作带来了新方法、新手段。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用好新媒体技术,用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做好新时代科普,党报党刊将收获更多读者,为营造人人爱科普、学科普、用科普的氛围发挥主流媒体应有的作用。
(一)上接“天线”,践行社会责任
(二)下接“地线”,关注民生需求
(三)直面热点,传播不落俗套
(一)做好“翻译官”,让科普报道易懂
(二)给数字着色,让重点更突出
(三)讲有味故事,让科普报道鲜活
(一)拥抱移动互联网,拓展内容和用户
(二)覆盖面更广,把握碎片化与系列化的统一
(三)建立队伍,让知识可信可亲可近
首页 | 征稿启示 | 在线投稿 | 查稿系统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