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网收录期刊

国 家 级学术期刊

投稿邮箱:xwwhjs2020@163.com

查稿电话:010-67729688

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站内搜索
期刊图片
版权信息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出刊周期:半月刊


联系我们

投稿咨询



王老师QQ:3532189057

刘老师QQ:2387882310


投稿注意事项:

1.点击网站网页“在线投稿”,请按说明填写,稿件以word文档格式上传;

2.稿件初审周期为1-3个工作日,请重点关注邮箱,及时留意稿件动态。

工作时间:早上9点——下午5点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论文 > 当前位置

融媒体时代编辑素养提升的三个核心要点
摘要:无论出版物载体如何革新、发展,其内在核心要求从未改变,那就是“内容为王”,只有高品质的内容才是出版业在新时期制胜的关键。而编辑作为出版环节中的关键角色,面对全新的传播环境、面对时代与国家赋予的使命、面对新时期读者的阅读期待、面对传播载体的革新,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勇于创新,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加强数字化能力、拓展职业发展路径,只有如此才能在融媒时代成为出色的从业者。本文研究认为:在融媒体时代,编辑素养提升应紧抓三个核心要点,即争当“匠人”是融媒时代编辑自我提升的核心要求、重塑自身定位是编辑在融媒时代实现专业化的重要路径、培养编辑数字化技能是融媒体时代的关键要求。只有抓住这三个核心要点,才能切实提高融媒时代的编辑素养。

2002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被写进党的十六大报告,出版行业的“转企改制”工作正式拉开序幕,2003年21家新闻出版单位作为试点开始“转企改制”,这也标志着我国“转企改制”工作正式启动。出版行业“转企改制”工作的开展改变了传统出版业一潭死水的情况,自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之后,出版单位实现了从“吃大锅饭”到“自己做饭”的转变,不仅加快了行业内部的产业化转型,而且还带动了出版产品数量与种类的快速增长,整个行业呈现出繁荣的发展势态。
从出版品数量、产业规模层面来看,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但在表面繁荣的背后,还存在优质产品稀缺的问题,从优质产品、文化输出以及产业规模层面来看,我国距“出版强国”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国际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国出版单位更应重视文化输出、价值观输出、意识形态输出等工作,借此让世界更加了解我国文化魅力,同时,通过文化输出增强我国民众文化自信,通过价值观输出、意识形态输出提升我国道路自信。
在融媒体环境下,无论是内容传播介质还是读者阅读习惯、审美喜好均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此,编辑作为出版品生产中的核心环节,一定要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文化、新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如此才能承担起建设文化强国的重担。

一、争当“匠人”是融媒体时代编辑自我提升的核心要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出版社每年的出版品多达数十种,且呈现出缓慢增长态势。根据新闻出版总署于2022年5月下旬公布的《2022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状况》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共出版图书190391种,较2021年增长11.4%。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出版数量呈现出逐渐递增的态势。随着出版品数量的提升,编辑的工作压力、工作节奏也在不断增强,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下,许多编辑对自己的职业满意度、认可度偏低,认为自己工作强度高、压力大的现象已较为普遍。然而,部分编辑为了完成出版社的既定任务,追求出版的速度与数量,自然无法全身心地对待每个出版物,不可避免地会降低对出版物品质的追求,“凑合”的心态在出版业较为普遍。面对出现的一些不合格读物,编辑会以“工作强度大”为借口为自己开脱,匠人精神、耕耘精神严重失位。这样的观念不仅会使内容创作走入歧途,还会导致低俗内容的泛滥,更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产生,这对于整个出版行业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出版方一味重视经济利益而忽略社会责任,势必会对我国出版环境造成破坏,而编辑的短视、浮躁的心态、急功近利的行为也严重阻碍了自身的成长,不利于编辑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编辑作为新闻出版行业的内容生产者、内容审核者,在整个出版环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出版工作中编辑要明确“内容为主、经济为辅”的思想,具有匠人精神、耕耘精神的编辑才是壮大出版业的核心力量。坚持践行“内容为王”战略,努力为社会提供有价值、有思想、有内涵的出版物,凭借优质内容实现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出版物质量的监督愈加严格,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处罚措施也越来越严格,在此环境下让许多编辑觉得工作越来越难了。为了适应新的监管体制,要求编辑要重新拟定自身的发展定位,改变以往“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观念,重构编辑的匠人精神。匠人精神是每位合格编辑必需的职业素养,是对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打造精良产品的核心要素。
编辑要厘清工作模式、梳理工作重点,尽快从求速度、求数量、求品种这类粗放型、重复式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同时还要转变一味追求数量、规模的工作理念,将工作重心转至打造高质量、高水准、精品化的图书。此外,在日常工作中编辑还要不断强化匠人精神,不忘初心,不断对自己提出高要求、高标准,还要在严把品质关的同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编辑工作。出版单位要对现有的编校流程进行优化,对工作流程进行重塑,打造适合融媒环境的工作模式。此外,随着内容的垂直化、细分化发展,出版单位除要继续在内容领域深耕细作外,还要重视对垂直领域、细分领域内容的建设。不断提升自身内容品质,丰富自身内容矩阵,努力提升图书的社会效益,构建起优秀编辑与精良图书良性互动的工作模式。

二、重塑自身定位是编辑在融媒时代实现专业化的重要路径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出版物的媒介载体与呈现形式日益多元,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的优势地位正在逐步瓦解。出版业是否会被新媒体所取代、编辑是否会被机器人所替代等问题一直是萦绕在编辑心中难解的困惑。特别是自全新AI技术ChatGPT出现以来,又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人工智能代替人工编辑的讨论热潮。在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环境下,传统编辑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价值感在新媒体语境下不断弱化,许多编辑对传统出版业的未来以及自身的职业前景均不看好。
从出版业演化史来看,出版物载体的创新与技术的革新之间是伴生关系,技术的进步并不会导致出版业的消亡,反而会成为出版业进步的阶梯。只要人类文明还在进步、还在延续,文化就需要被记录、被传承,出版业就有存在的意义,只要出版的核心价值不变,编辑就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出版行业实际上就是通过对知识、经验的收集、整理,继承和发扬人类的文化和文明。纵览人类的出版演变历史可以发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出版载体经历了甲骨、金器、布绢、纸张、电子等介质,而且出版物的传播介质总是与当时时代的科技文明相统一的。技术的每次革新,都会促使出版物更加高效地传播。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科技的革新在改良传播介质、重塑出版物呈现形式的同时,也会导致部分编辑功能被技术所取代,而新的功能被技术赋予。在实际工作中,已有许多编辑通过技术手段制作的书稿在内容和形式上已经日臻完美,效率也有了大幅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编辑将被技术所取代,如周鸿祎在谈到ChatGPT就说:“ChatGPT流畅的对话和逻辑,像是在和真人对话,这比以往的AI都更加人性化、更加智能,即使言之无物,但是回答滴水不漏,都是说些正确的废话。”通过周鸿祎的解读可以看出,尽管ChatGPT相比于其他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其在回答问题上仍旧缺少干货,就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而言,还无法对出版行业造成冲击。
实际上,编辑是一项极具个人特色的工作,不同的编辑对相同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由于在思想观念、审美水平、知识储备、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所造就的内容也会有高低之分。一些高水准、成熟的编辑会发现掩藏在乱石中的璞玉,再经由他们的加工,往往能够起到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同时这类作品也会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倾向。编辑个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决定图书品质的基础,编辑能否在融媒体时代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其专业素养的高低。换而言之,编辑的专业水平越高也就越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在传统的图书编纂过程中,编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能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总体上还是为他人服务。随着出版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细分化、垂直化趋势在出版业将会日趋显现,图书的内容形态将会更加多样,出版单位也将会从目前的出版商向专业内容提供商过渡,这是出版业在融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路径。因此,在融媒体时代将会对编辑的策划能力、协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编辑将从以前的编校者、把关者转变为策划者、协调者。
融媒体时代,人们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更加明显,这就要求编辑不仅要对图书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而且还要通过各种网络渠道深入了解受众需求、市场需求,依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图书产品进行开发和调整,并深入参与全部流程。编辑不仅要策划相应的产品,而且还要为产品内容提供知识支撑,不断提升图书产品的内涵价值,提升内容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起与融媒体时代相适应的新观点、新理念,重塑自身角色定位,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准,为融媒体时代的编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编辑数字化技能是融媒体时代的关键要求

随着各类新技术的出现,对出版行业造成了一定冲击,对此,出版业不能视新技术为洪水猛兽,而是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新理念革新自身生产理念、生产流程。特别是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出版行业与新媒体融合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科技的融入在重塑出版行业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延展了编辑的工作范围。目前,新媒体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出版生产的各个环节,而且也对出版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培养编辑数字化技能是时代的需求,也是编辑实现职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在融媒体语境下,作为出版业核心的编辑在未来将会更加重要,因此要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能力以适应融媒体时代出版行业的发展需求。
北京市于2016年5月14日举办了数字编辑专业初级和中级技术资格考试,有2500多名编辑报名参加考试;2016年6月7日,北京市又开展了数字编辑高级专业技术评定工作,有70余人申报。2017年3月举办的北京市数字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有65人获颁2016年度数字编辑专业高级职称证书。这也标志着我国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正式迈入实施阶段,出版行业的新媒体人才也有了专属职称。当前,数字化时代编辑的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内容层面,编辑必须适应新媒体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在传播层面,出版物必须由单一传播转向多元传播;在方式上,出版物的多元呈现正在成为主流。编辑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数字技能,才能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更好地为我国文化产业做出贡献。
在具体实践中,编辑要明确,在数字时代每个数字产品都具有独有的系统,所以要不断提升理解数字系统的能力,要从产品整个周期入手,包括前期的市场调研、产品策划、选题选材,后期的编辑加工、推广运行、读者反馈、产品优化等全部工作。在内容生产环节,编辑要明确每个数字产品又是综合性产品,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而且随着产品的不断多样化其种类也将会变得更加丰富,这也对编辑的数字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制作数字化产品时,编辑不仅要对内容进行把关审核,还要具有跨领域意识。另外,不同产品的表达方式、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都需要编辑具有较高的数字化素养。由此可见,数字化技能的培养是编辑适应融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结束语

媒体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编辑不应墨守成规,而是要积极拥抱新技术,转变自身思维方式,利用新技术、新思维改进出版流程,使出版行业与时代接轨,展现出新风貌。要做好这一点,编辑要具备匠人精神,这既是编辑在融媒体时代实现自我提升的前提条件,也是出版优质内容的必然要求,只有具备“匠心”才能为社会、为大众提供有价值、有内涵的内容。融媒体时代,编辑的角色定位已经发生转变,对此,编辑要在新环境下重塑自身定位,实现从编校者、把关者向策划者、协调者的转变。根据融媒体时代的工作要求,编辑还要积极学习新技术、新思维,实现由传统编辑向数字化编辑的转型,充分掌握数字化技术,为大众提供更具时代气息的出版物。

 
上一篇:融媒体时代党报副刊文化坚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日报》黄山副刊为例
下一篇:媒体融合下党报科普报道的路径选择与操作

首页  |   征稿启示  |   在线投稿  |   查稿系统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