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网收录期刊

国 家 级学术期刊

投稿邮箱:xwwhjs2020@163.com

查稿电话:010-67729688

2025年08月22日 星期周五
站内搜索
期刊图片
版权信息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出刊周期:半月刊


联系我们

投稿咨询



王老师QQ:3532189057

刘老师QQ:2387882310


投稿注意事项:

1.点击网站网页“在线投稿”,请按说明填写,稿件以word文档格式上传;

2.稿件初审周期为1-3个工作日,请重点关注邮箱,及时留意稿件动态。

工作时间:早上9点——下午5点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论文 > 当前位置

新媒体时代广西气象舆情应急处置策略研究
摘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我国网络科技不断创新和发展,新媒体方式的出现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同时,网络谣言不断滋生蔓延。本文通过研究广西气象舆情特点、成因以及处置等内容,旨在进一步推动广西气象部门舆情处置工作良性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下,政府不再是信息发布的唯一主导者,各类气象信息的扩散速度极快,不断考验气象部门应对气象舆情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每年的夏冬两季,网络上经常出现“百年一遇强降雨”“史上最冷春节”等不实气象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迅速传播,容易引发重大气象舆情事故,并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从而直接影响气象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本文通过研究广西气象舆情特点、成因,探讨舆情处置的方式,进一步推动广西气象部门舆情处置工作良性发展。
一、广西气象舆情的特点
(一)容易出现在灾害性天气、
极端天气时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需求理论来看,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通过对广西历次气象舆情的分析,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气象舆情得以迅速传播的重要因素。公众对暴雨、台风、冷空气降温等灾害性天气较为关注,而气象舆情往往使用极端夸大的描述语,制造恐慌气氛,尤其喜欢运用标题党,以及“极寒”“最冷”“史上”等“极值”。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共同作用下,公众对气象舆情往往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例如,2022年6月中旬,一则“容县将迎来历史罕见的超强特大暴雨”的“紧急通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各市县的朋友圈疯传,称“据气象部门预测,6月17-21日,容县将迎来历史罕见的超强特大暴雨,最大降雨量可能达600毫升”,建议危险地带的公众提前转移到亲戚朋友家、学校等安全的地方。鉴于前期多次强降雨的袭击给各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和自然灾害,此次舆情的发生再次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恐慌。
(二)容易出现反复性、相似性
近年的气象舆情呈现出反复性、相似性,往往同一季节、同一时期或者同种灾害性天气的气象舆情会卷土重来。例如,每到春节前夕,多地会出现“史上最冷春节”的谣言;汛期期间,针对龙舟水、台风等天气会出现“史上罕见特大暴雨”“雨量突破历史极值”等舆情,甚至是同一谣言被复制到其他地区。例如,2016年冬季,广西天气异常偏暖,但2017年1月中旬起冷空气不断增强,广西天气从异常偏暖转为寒冷。随着天气的快速转变,1月5日,网络上开始疯传2017年“史上最冷的春节”和“1月23日到2月17日广西省天气预报”。几乎在同一时段,海南省也出现同样的气象舆情事件,除了具体预报有差别,其他内容大致相同。更有甚者,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利用该截图,疯狂推销保暖衣物、食材等刺激消费。
(三)来源不明,存在明显错误
气象部门是发布气象信息的权威渠道,信息发布的来源、时间、格式、用语规范和发布流程等都有严格的规定,确保信息公开、透明、真实、权威。而出现气象舆情的假消息一般存在来源不明、预报内容虚假、用语模糊不清等特点。如上文提到的“容县将迎来历史罕见的超强特大暴雨”的“紧急通知”提到“最大降雨量可能达600毫升”,根据气象规范用语,降雨量单位用毫米,而非毫升;又如,2017年“史上最冷的春节”的气象舆情,截图标题为“紧急通报广西省(明天至正月初十)天气预报”,内容为1月23日到2月17日天气预报。一方面,标题运用了繁体字,中国大陆气象部门发布的信息均使用简体汉字,而且广西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区,而不是广西省;另一方面,该舆情发生在1月5日,而标题括号中写“明天至正月初十”的预报,实际预报从1月23日起,时间出现明显错误。从上述分析可见,此“气象信息”无论是从标题还是内容,都存在明显错误,也没有注明信息的来源。
二、广西气象舆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舆情处置机制不健全
在面对气象舆情时,虽然气象部门在经过研判后,大部分都采取了回应谣言的措施,但就目前来说,广西气象部门除了区级印发了《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应急处置工作方案》以外,市县气象部门几乎没有建立系统、有序的管理机制,且很多单位没有组织成立专门的舆情应急处置人才队伍对舆情进行常态化的监测。尤其是应对舆情的人员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新闻发布培训,对新媒体的发展规律、运行模式了解不深,导致每次处置舆情只能是“赶鸭子上架”,无法做到“早预警、早处置”,从而影响了气象信息发布的及时性。
(二)科学媒介素养不高
在面对突发事件、极端天气事件时,行业媒体往往具有很大竞争优势。目前,广西气象部门宣传业务人员和新闻发言人接受过媒体应对和沟通技巧培训的不足一半,导致在舆情应急处置存在沟通不畅等问题。新闻发言人往往是专家、预报员等,没有经过媒体应对相关培训,也就没有在灾害性天气来临时与宣传业务人员对天气解读进行提前策划的意识,而宣传业务人员的工作也仅限于机械化地发布日常预报信息,没有抓住行业媒体在关键时期的竞争优势。气象舆情之所以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公众科学素养不高,欠缺辨别真伪的能力,容易陷入恐慌并转发不实信息,导致虚假信息越传越盛。

(三)气象预报预警信息

和科普宣传覆盖面有限

由于重大气象灾害的灾难性、破坏性极高,使公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也会在灾害性天气时呈现高峰值,大多数公众对气象的关注度没有呈现常态化,尤其是对气象防灾减灾避灾科普知识宣传的常态化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虽然气象部门在信息发布渠道和科普宣传方面已经不断进步,建立了气象部门新媒体宣传矩阵。然而,行业媒体由于其专业性等方面原因,加上公众对气象科普宣传缺乏常态化的关注,使气象信息传播面、覆盖面特别是影响力方面比较有限。近年来,一些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在灾害性天气来临时,也开始发布气象信息,但其来源、正确性无法确保,而真正的权威的气象信息因传播渠道或覆盖面有限,导致公众未能及时接收信息,也为传播不实气象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广西气象舆情应急处置对策

(一)健全完善舆情处置机制

>>>>

1.健全和完善气象舆情监测系统

通过网络利用大数据平台对气象信息分类,分析研判舆情的发展趋势。监测范围主要包括搜索网络、电视、广播、新媒体、纸质刊物电子版等。基于系统监测结果,对可能引起气象舆情的信息进行密切跟踪,对其发展趋势和程度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按严重程度对其进行预警分类,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
>>>>

2.健全舆情应急处置机制

健全的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包括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流程、建立专业队伍、规范媒体管理等内容。当出现重大舆情后,立即按照新闻发布流程,召集新闻发布队伍对舆情进行研判,通过新闻发布会、新闻通气会等,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发布权威信息,牢牢把握主动权。应对舆情危机,新闻发言人及时、正确、专业地发布气象信息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级气象部门应该建立新闻发言专家库,针对短时临近、气候预测、农业气象、雷电防御、人影作业等各个气象服务领域,培养专家应对媒体的技能。建立应对口径库。气象舆情因受天气现象的周期性、规律性的影响从而具有反复性、雷同性,建立新闻口径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可在应对舆情时提供科学性参考。针对公众关心的各种灾害性天气、预报难点及亮点等,整理规范的应答模式和内容,以便舆情发生之后快速反应、及时处置。
>>>>

3.健全完善媒体合作沟通机制

健全全区气象部门宣传矩阵,健全区内上下联动机制,凝聚宣传合力,发挥矩阵效益。舆情发生后,要充分利用区级网站、两微、多端,以及全区气象部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的宣传矩阵,及时、滚动、针对性地发布权威解读、数据新闻等,进一步提升气象部门信息发布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完善与网信、媒体等部门合作沟通机制。当气象舆情发生后,解决危机不仅需要气象部门利用自有媒体第一时间发声,还需要网信、社会媒体等多部门的深入合作,强化与主流媒体和社会媒体的联动,创新联合策划、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各部门的官方渠道,使气象科普全面融入主流媒体宣传战略,及时、准确、有效地发出权威声音,牢牢把握舆情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能够快速、有效地粉碎谣言并为公众解疑释惑。

(二)加强宣传科普,

提高媒介和公众的科学素养

>>>>

1.加强气象部门领导干部和一线人员的媒介素养

通过举办新闻发言人等培训班、讲座、现场模拟教学等多种方式,提高气象部门尤其是基层气象部门干部职工应对突发事件、重大舆情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新媒体的传播理论、传播规律、运营模式等,使其在重大舆情面前做到“心中有数”“善用媒体”。
>>>>

2.构建融媒体宣传矩阵,形成传播合力

通过历年广西气象舆情案例的梳理可以发现,微博、微信成为当今新媒体舆论的主阵地。粉碎气象谣言,需要发挥融媒体矩阵传播合力,遵循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以符合受众阅读习惯的形式辟谣。充分利用广西气象融媒体服务云平台,建立以网站、电视、微信、微博、手机APP、短视频平台等为载体的公众服务全媒体服务矩阵,实现气象信息“一次采集、多次加工、多元生成、全媒体分发、区市县共享”,提高媒体信息交互传播能力。
>>>>

3.内容为王,聚焦热点,推出形式多样的科普产品

聚焦暴雨、台风、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通过提前策划,制作不同形式的气象科普产品,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科学,推动气象科普日常化、业务化、品牌化发展,提升公众气象科学素养,增强公众的信息辨别能力。还可结合地方特色,持续打造“气象山歌”“气象科普主题屋”“大喇叭气象科普联播”“气象动漫”等广西特色科普品牌,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科普气象防灾减灾避灾知识,增强气象科普的针对性、趣味性,从而提升公众对气象服务满意度。

(三)扩大气象预报预警

信息的传播面和覆盖度

>>>>

1.及时发布气象信息,掌握舆论主动权

面对重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时,气象部门应在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做好及时、滚动、多渠道发布最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加强上下联动,强化与社会媒体沟通联系,联合开展24小时全天候“一过程一策”跟随式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通过新闻发布会、专家访谈等形式科学解读天气趋势和成因,善于采用图解、视频等方式传递权威观点,回应社会关切,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及时,从而快速抢占舆论话语权。此外,还可以联合网信部门宣传“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等相关气象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武器遏制谣言的滋生。
>>>>

2.强化意见领袖的引导力

气象舆情一旦发生,公众面对混杂信息的“狂轰滥炸”,往往无所适从。这时,一些学识渊博、掌握全面信息、见解专业的人就可以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判断谣言。气象部门一方面要联合活跃在各大媒体的意见领袖,善于运用对方在网络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及时传播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培养气象部门的意见领袖,如打造“网红气象专家”“气象科普大V”等,通过专家的专业意见来引导舆论,营造健康良好稳定的气象舆论环境。
四、结束语
气象虚假信息不但扰乱了信息传播秩序,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都造成不良影响。新媒体时代,广西气象突发事件舆情应急处置工作应顺应趋势把握机遇,不断提升气象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气象部门的公信力。


 
上一篇:移动互联时代地方高校广告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融合创新打造短视频专业化宣传主阵地

首页  |   征稿启示  |   在线投稿  |   查稿系统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