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网收录期刊
国 家 级学术期刊
投稿邮箱:xwwhjs2020@163.com
查稿电话:010-67729688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出刊周期:半月刊
投稿咨询:
王老师QQ:3532189057
刘老师QQ:2387882310
投稿注意事项:
1.点击网站网页“在线投稿”,请按说明填写,稿件以word文档格式上传;
2.稿件初审周期为1-3个工作日,请重点关注邮箱,及时留意稿件动态。
工作时间:早上9点——下午5点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论文 > 当前位置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媒介环境的变化使广告的传播媒介与运作方式随之改变,给广告业的发展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也改变了对广告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我国高校广告专业教育已走过近四十年历程,随着广告产业规模不断增大,对广告人才需求量的激增刺激了国内高校开办广告学专业的热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有广告学专业的院校有560余所。与此同时,各高校广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同质化现象也日渐凸显。一、移动互联时代地方高校广告人才培养现状移动互联时代,很多知名高校的广告学专业注重打造专业特色和品牌,学科建设质量稳步提升,教学名师、重点教材和精品课程等部级质量工程项目逐年稳步增长,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实践不断创新。相比一流高校广告学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地方高校广告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却存在不少矛盾与问题,亟须地方院校在发展理念和办学思路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笔者就“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广告人才培养模式”两大主题,对湖南部分地方高校进行了调研,包括湖南科技学院、湖南工程学院、湖南理工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湖南工业大学等高校,以了解湖南地方高校广告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师生对移动互联时代广告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的看法。>>>>(一)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移动互联时代的广告人才能力需求发生了变化,需要高校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专门人才。许多地方高校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积极转变思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广告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地方高校广告教育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做法,符合当前广告市场特点,顺应了时代和媒介发展趋势。>>>>(二)教学资源、学术成果有待加强与完善教学上,地方高校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市场实际结合不够,课程设置体现市场对广告人才的需求不显,课程设计对移动互联时代下广告市场的新特征缺乏足够重视。师资上,多数地方高校广告学师资在满足广告市场变化的挑战上显得较为吃力,专业教师短缺的现象较为常见。此外,广告专业教材更新慢,不适应日新月异的广告市场发展。>>>>(三)跨学科、跨业界的融合培养取得一定实效移动互联时代,地方高校广告人才培养的跨学科、跨业界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作为边缘学科的广告学,与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有着紧密联系。一些地方高校推动跨学科融合培养,打破不同学科区隔,创新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在培养适应市场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方面成效明显。在跨业界方面,部分地方高校主动寻求与地方市场的互动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在实践中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运用,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如湖南科技学院、湖南工程学院、湖南理工学院、衡阳师范学院等高校,都积极开展跨界的广告人才培养,建立实习基地、教师挂职锻炼、企业专家讲学、专业见习考察等实践教学举措,取得了一定的实战成效。但合作的深度、广度都不够,甚至有时合作停留在表面,地方高校在理论知识培养与业界实践培养形成互补合力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二、地方高校广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一)专业建设缺乏特色,转型方向摇摆不定移动互联网对传媒格局的巨大冲击,带来广告人才培养定位的变化,“服务地方经济”无疑是地方高校广告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而从笔者访谈了解到的几所地方高校的情况看,都或多或少存在专业建设同质化、特色不突出、转型方向不明确的问题。对于培养怎样的广告人才,一些地方高校显得犹疑不定。传统媒体时代广告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犹存,移动互联时代的广告学与网络与新媒体在人才培养上如何差异化发展,都成为困扰地方高校广告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几易其稿,转型方向仍然没有明确。>>>>(二)师资相对薄弱,教学资源有限调研中了解到,大部分地方高校广告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存在明显短板,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上呈现严重不均衡的态势,高职称、高学历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学科。此外,地方高校的广告专业人才储备也不足,在人才引进上处于明显弱势,且人才流失的风险始终存在。与一流高校相比,地方院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对广告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也限制了广告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三)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多数地方高校都存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与市场需求对接滞后的问题。一些专业课程的设置虚有其名,教学实施沦为走过场,还是传统教学的老一套。这其中有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也有地方院校对技术的关注和运用不够的因素。此外,教师的教研、科研成果未能及时应用于专业教学,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较为严重。调研访谈的结果表明,地方高校广告人才培养模式,在紧跟广告行业发展、市场现实需求方面乏力,无法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广告教育的现实期待。在教学方法上,部分地方高校存在手段单一、创新不足等问题。移动互联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给传统的广告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但地方院校广告专业教学中对这些新技术的关注和运用不够,留有较大空白。部分教师还未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转变过来,像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方法并未得到充分应用。>>>>(四)跨学科融合乏力,跨业界深度不够地方高校广告人才的跨学科融合培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广告运作中对数字营销技术的应用,就涉及广告学、市场营销学与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学科,事实上作为边缘学科的广告学,还与消费者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着紧密联系。现实的情况是,一些地方高校在跨学科融合培养上作出了有益尝试,打破学科区隔,打造特色课程,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但囿于师资薄弱、资源不够等现实,这种跨学科培养后继乏力。在跨业界上,大部分地方高校主动寻求与地方市场的互动合作,积极开展跨界的广告人才培养,如建立实习基地、教师挂职锻炼、企业专家讲学、专业见习考察等实践教学举措,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战成效,但合作的深度还远远不够,甚至有时候这种合作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高校的理论知识培养与业界的实践培养没有形成强大的互补合力,广告人才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有待提高。三、移动互联时代地方高校广告人才培养策略>>>>(一)明确广告人才培养转型方向,打造专业特色移动互联网对广告人才需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缺少资源的地方高校而言,在改变中走特色发展之路至关重要。笔者对湖南部分地方高校进行的“广告人才培养模式”调研发现,受访师生普遍认为,移动互联时代地方高校广告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是大势所趋,同时这种转型和变化没有统一模板,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广告人才培养跨学科、跨界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综观国内广告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的部分名校,其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受访者普遍认同,如北京大学的创意传播管理人才培养等模式、武汉大学的数字营销人才培养、华南理工大学品牌传播人才培养,成为广告人才培养方向的代表模式,并被一些地方院校所效仿。在广告市场不断分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广告人才培养应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如地缘优势、学科优势等,明确人才培养的转型方向,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广告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专业特色。>>>>(二)“请进来”与自建平台,结合自身实际的能力培养创新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正视自身师资力量、资源薄弱的现实,积极寻求广告人才培养与师资、资源有限之间矛盾的解决之道。地方高校在师资力量、资源利用的改善方面,实施“请进来”与“自建平台”战略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显而易见的是,师资薄弱、资源有限的问题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通过实施“请进来”战略,邀请学界、业界专家、学者,以讲学、座谈、培训等多种形式开阔师生专业视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如果说“请进来”是广告人才培养能力创新的外驱力,那么地方高校自建实践平台是广告人才能力培养创新的内驱力,可通过成立广告工作室、开设工作坊课程、组织参加学科专业竞赛、自办专业赛事等手段,切实提升学生实战能力。>>>>(三)紧跟时代发展的课程教学创新移动互联时代广告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发生了变化,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也应相应作出调整。移动互联时代的广告课程教学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广告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紧跟产业发展,在更新速度与内容安排上与产业有机对接;二是教学设计充分融入移动互联网元素,关注搜索广告、信息流广告、互动广告、H5广告等广告新形式,紧跟市场变化,构建与时俱进的课程教学体系理论;三是教学方法上力求创新,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四)打造跨学科的知识群、课程群移动互联时代的广告人才需要具备多学科理论知识,广告人才培养跨学科的融合与互动是市场发展的现实需要。不仅能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还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培养适应市场发展的应用型广告人才。但跨学科重在融合与互动,跨学科不是简单地将各学科知识叠加,如此势必导致本末倒置,因此,基于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打造跨学科的知识群、课程群显得尤为迫切。知名高校如武汉大学在广告教学中增设“数字营销传播课程群”,暨南大学广告专业课程也以若干个知识群结构组成,课程围绕知识群进行设置和模块划分,突出广告传播创新、数字技术运用等。地方高校如湖南理工学院采用“课程群+工作坊”的形式,开设视听传达课程群、品牌策划课程群、全媒体传播课程群,课程群采取阶梯递进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地方院校开设专业课程群、知识群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注重差异化发展,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广告人才培养之路。>>>>(五)跨业界的全方位合作地方高校广告教育要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实际,加强与业界合作是推进广告人才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跨业界的合作需要把握两个重点:制定量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使跨界合作更有系统性、针对性,评价更为科学客观;推进跨界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以便充分发挥跨界合作对培养广告人才创新能力的平台影响力。第一,量化的人才培养能力目标体系。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广告人才提出新的四大能力要求: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品牌整合传播能力、创意互动管理能力、媒体融合管理能力。在制定培养能力目标时,既不盲目求变而脱离自身实际,也不墨守成规而无所作为。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广告市场对广告人才的能力需求,将能力培养目标进行可量化的分解,构建可行、可量化的人才培养能力目标体系。第二,实战育人,助推地方发展。地方高校广告人才的培养不能闭门造车,而应充分加强与行业、与市场的互动合作,切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中国传媒大学采取“大学+行业协会共建”的模式、暨南大学与数字营销企业舜飞科技等联合开展“广告兵法训练营”、深圳大学凭借区位优势,结合技术资源和资金,以产学协同和创意实战为主题,探索学科理论前沿与实战教学,构建广告学专业本科教学新体系和人才培养新机制。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开展了如建立实习基地、邀请企业专家讲学等跨界合作,但这样的合作还远远不够。笔者所在新闻与传播学院与衡阳市文旅广体局合作,负责衡阳市旅游官方微信公号“乐游衡阳”的运营与推广,在采编、策划、创意设计、营销推广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能力,助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做法值得借鉴。移动互联时代的广告人才培养,跨界合作应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贯穿广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专业教学到毕业设计、从专业实践到实习就业,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到创新创业,这种跨界合作应该有深度、有广度。四、结语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告人才培养应着力转型发展,走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广告专业人才培养之路,以应对数字化浪潮的挑战。当下,地方高校坚持以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广告人才为目标,以方向转型推动专业建设,以实战创新课程教学,以跨学科、跨界合作精进实战教研技能、促进学科建设,实现行业、高校、学生三方共赢。
(一)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二)教学资源、学术成果有待加强与完善
(三)跨学科、跨业界的融合培养取得一定实效
(一)专业建设缺乏特色,转型方向摇摆不定
(二)师资相对薄弱,教学资源有限
(三)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
(四)跨学科融合乏力,跨业界深度不够
(一)明确广告人才培养转型方向,打造专业特色
(二)“请进来”与自建平台,结合自身实际的能力培养创新
(三)紧跟时代发展的课程教学创新
(四)打造跨学科的知识群、课程群
(五)跨业界的全方位合作
首页 | 征稿启示 | 在线投稿 | 查稿系统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