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网收录期刊
国 家 级学术期刊
投稿邮箱:xwwhjs2020@163.com
查稿电话:010-67729688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出刊周期:半月刊
投稿咨询:
王老师QQ:3532189057
刘老师QQ:2387882310
投稿注意事项:
1.点击网站网页“在线投稿”,请按说明填写,稿件以word文档格式上传;
2.稿件初审周期为1-3个工作日,请重点关注邮箱,及时留意稿件动态。
工作时间:早上9点——下午5点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论文 > 当前位置
近年来,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媒体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媒体形态也更为丰富,媒体之间的竞争也逐日激烈。2022年,新闻业的“指南针”—中国新闻奖,在奖项设置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中新设了“融合报道”和“应用创新”两个专门奖项,这也为网络专题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众所周知,网络专题在网络媒体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拥有先天优势之下,网络专题如何创新、如何发力,推动这一特色优势做大做强,助力网络媒体突出重围,本文对此进行了探究。一、深刻把握网络专题的根本遵循>>>>(一)牢牢守好政治底线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导向正确能够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导向错误则会动摇人心、危害发展。不管是报纸、电视还是广播、网络、自媒体都要深刻把握这一根本遵循。网络专题相比其他媒介,具有信息海量、传播面更广、互动性强等优势。在网络专题生产中,必须要明确“为谁做”“给谁看”两大问题,这两大问题一头事关政治、一头牵着民生。在“为谁做”这个问题中,必须深刻理解“媒体是党的喉舌”,是“人民的喉舌”这一要义,坚守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牢牢守住政治底线,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二)选题永与时代同频共振网络专题要出彩、要“出圈”,主题是“题眼”。在稳固政治“地基”后,要通过大格局、大视野,更好地把握主题、驾驭主题,进而突出主题,而时代就是最好的主题。战疫情、脱贫攻坚、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纵观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不论何媒介,不论作品何体裁,其主题无一不拨在了时代最紧的弦、弹在了时代的最强音、卡在了时代的共振点。新闻专题在主题设定上,既要上接“天线”,关注国家动态,又要下接“地气”,聚百姓民生。一个主题适不适合深入做专题,最大的考量就是它与时代的关联如何,它背后所彰显的时代内涵如何。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百姓共鸣共情,才能更好地记录时代、反映时代,才能更好地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媒体使命与担当。二、深刻领会内容为王,不断提升新闻内核内容是媒体的生命线。虽然媒体的形态已发生巨变,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内容永远为王。优质的内容是获得受众青睐和长久追求的“砝码”,而硬核的内容永远是媒体最强的核心竞争力,是媒体在行业竞争中制胜的“密码”,更是媒体在千变万化中以“不变”应“万变”的“利器”。在媒体高度融合的发展要求下,新闻专题更要着力把握内容创新、大力推进内容创新,打造好的内容。>>>>(一)找准切口,避“俗手”展“妙手”新闻专题在前期策划中,主题“撞车”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只有找到独特的视角,才能体现编辑的能力和网站的专业水准。如何在同专题中脱颖而出,做出亮点、做出特色、做出新意?找准切口,是避开“俗手”、巧展“妙手”的不二法宝。“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翻阅历届中国新闻奖作品,“小题大做”是不少创作者惯用的手法。其小,所以更贴近读者;其小,所以更通俗易懂;其小,所以润物无声。通过“小切口”折射“大主题”;通过小人物,彰显大情怀;通过小事件,诠释大时代;通过涓涓细流,表达“磅礴之力”……然而“小切口”好用却不易得。新闻专题在策划选题中若想找到令人眼前一亮,甚至堪称经典的“小切口”,从业人员就要不断丰富积累经验、提升采编能力,持续增强新闻敏感、强化洞悉力。要多站在历史的高度、改革发展大局中去观察思考,多在采访一线中打磨、淬炼,多从“小我”中感受城市发展的“大我”、体会时代进步的“大我”、领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我”,才能方向清晰、动力十足。围绕“人”“事”“物”“时”四个关键字做文章,在“平凡”中找“不凡”,在“瞬间”中提炼“永恒”,在“变”与“不变”中抓机遇,在“黑暗”与“光明”中开新局。找到切口与主题的“最大公约数”,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华。>>>>(二)创意策划,增“新度”添“深度”时代不断进步发展,如今人人皆媒体,受众的参与感也越来越强,传统的新闻形式早已不能满足受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网络新闻专题想要略高一筹,更要在“新”上下功夫。从纯文字到图文、视频,从创意海报到H5,从动漫手绘到短视频,从VR到AI……通过不同的形式给受众全新的阅读体验,让专题与受众“零距离”,甚至是“沉浸式”。哪怕是同一个新闻主题,也要尽可能常做常新。在南京,以国家公祭这一主题为例,近年来,龙虎网先后制作过全球网祭、记忆之盒、阅读寻访等专题,通过不同的创意、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方式来深刻解读这一主题,切入角度新颖、立意独特,表现形式丰富,专题也因此多次斩获省、市级新闻奖。不同于传统媒体,网络新闻专题采用“集装箱”的方式,把关于某一新闻事件的所有信息全部无保留地摆在人们面前,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进行多元阅读的“活性文本”。它不受版面限制、不受呈现时段制约,因此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尽所能展。在超强的聚合力下,各种形式的内容在此有了尽情展现的“舞台”。网络新闻专题在全面的基础上,更要追求深度:在内容上要有足够丰富的新闻视角,不但要从宏观的角度来展现大格局、大视野、大发展、大工程,更要有微观的角度来走近个体、聚焦个体、透视个体;不但有“大风景”,也有“小盆景”;不但要从纵向追寻新闻主题的前世、今生与未来,还要横向了解兄弟单位、其他省份、国内外的相关情况;有点有面、连点成线、聚线成面、汇面成体。在大而全的基础上,还要兼顾向深发力,让新闻专题不仅内容有新意,而且思想有深度、有厚度。>>>>(三)践行“四力”,引“共情”升“温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为宣传思想战线提高站位、夯实基础、开创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新闻专题若想在内容上取胜,一定离不开将“四力”走深走实。一个新闻专题所呈现的内容新度、思想深度,其背后都映射着创作者的思考与积累,更侧面反映出其践行“四力”的程度。只有脚下有泥土,新闻才更有真情,才能更好地引发共情与共鸣,新闻专题也因此才更有可读性,其感染力、影响力、传播力才能更强。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四力”,才能更好地为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助力。第一,增强脚力。对采编人员而言,新闻现场就是主战场。新闻时刻发生,采编人员要一直在路上,一直追逐新闻真相,一直无限走近现场。要摒弃取通稿、拿材料、听汇报的常规动作,不能止步于整合现有的资料,也不能满足于电话采访,更不能将新闻采访流于“套路”与“流程”,而是要走向一线,深入基层,走进田间地头,走到群众中,尽可能深入现场。“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只有深入现场,才能无限接近新闻事实,才能最大限度记录和还原事实。只有深入现场,才能接触到更多的信源,才能采访到更多新闻事件的见证者,并得以交叉验证,才能在深海中捕捞到“活鱼”,甚至重新发现更有价值的新闻点。第二,增强眼力。“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采编人员发现“美”的眼力就是对新闻事件的观察力、判断力、洞悉力。在一线采访中,采编人员不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更要充分调动身体感官。在报道新闻事件中,从“时度效”入手,发掘“真善美”,善于捕捉事件中感人的细节、揪心的冲突、趣味的互动、难忘的瞬间、细微的数据……要精于发现新闻事件中的亮点、痛点、难点、要点,要精心观察受访者及其所处的环境,在“取景”时既关注“大全景”,也捕捉“中近景”,更要勤聚焦“特写”,全力寻找新闻事件的新大陆。第三,增强脑力。脑力即思考力,直接反映采编人员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政治水平、理论水平,也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思想深度,更事关新闻报道的政治地位。因此,在现场采访中则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要在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善于分析事件背后的精神力量、驱动力,从而进一步挖掘事件背后所折射的时代品质。第四,增强笔力。新闻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是一门用事实说话的艺术,这门艺术就渗透在笔力中。而脚力、眼力、脑力的践行程度,都能在笔力中体现。故事讲得好不好,笔力强不强,直接事关读者喜爱、行业认可、权威肯定。因此,采编人员要多写多练、多读多看,将所学与实践深度融合,用笔传真情,让新闻更有温度、更有张力,通过凝聚笔端力量创作出好作品、传播时代好声音、传递时代正能量、讲好时代好故事。>>>>(四)畅通循环,扩“渠道”拓“思路”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新闻的传播也有了越来越多打开方式。如今,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相反,如果不注重传播渠道的畅通,好的内容也可能会面临“墙内开花都不香”的尴尬窘境。因此,新闻专题如何在既有意义又有价值,还有意思的基础上成为流量担当、“爆款”,甚至是“现象级”传播?主动拓宽传播渠道,活化宣传形式,借助传播矩阵,形成强有力的传播合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影响力是不错的方式。一方面,网络媒体可从自身出发,针对客户端、社交平台等外部渠道建立自己的分发矩阵。针对不同的端口、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受众群体,“一鱼多吃”,实现传播的N次方;另一方面,充分借力所属集团,与兄弟媒体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另外,还可加大与上级部门的沟通,针对精心策划的新闻专题多多自荐,以期得到系统、行业内的关注与推广。三、内容、设计、技术深度融合1+1+1>3网络新闻专题在生产制作中,除要追求好内容外,精美的设计和超赞的互动体验感也是加分项。好的页面设计美感十足,能给受众带来视觉享受;好的互动体验则让受众身临其境。内容优劣直接影响媒体地位,美编水准事关专题美度,互动体验则源自技术赋能。因此,网络新闻专题要充分将内容、设计与技术深度融合,通过设计、技术服务内容,让内容锦上添花,让专题不仅有颜值,还有“言值”,实现1+1+1>3。>>>>(一)创意设计,展视觉新冲击精美的页面是新闻专题的门面,直接影响受众的第一印象。因此,新闻专题在页面设计上要花精力、求创意。在呈现新闻主题上,既要在色调、风格上契合主题,又要结合专题的内容进行多元尝试,丰富设计元素,别出心裁、不落窠臼。如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网络专题“行走黄河滩·我的迁建故事”,既有实景图,又融合了创意设计,呈现了脱贫攻坚大背景下黄河滩区迁建的“全景图”,不仅以名画家泼墨写意的长画卷为主体,还以此串联起黄河边的相关市、县。设计精妙、生动形象,既有磅礴之伟力,又有历史之厚重,还有现实之风情……为网络专题的设计完美打板。>>>>(二)技术赋能,彰专题新活力技术进步推动着传播内容的创新、传播形式的升级。随着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的广泛运用,新闻专题生产制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而新闻专题在制作中,必须拥抱技术,并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通过技术赋能,让内容绽放无限精彩,如龙虎网制作的“一键直达的幸福—南京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这一新闻专题中,在创意设计下,通过技术赋能,将专题“搬”进了居民楼里,相关内容则根据居民楼特点进行设定,以声、画、视频、动漫、H5、Vlog等方式呈现,让受众沉浸式上下楼,该专题获得了第二十五届江苏新闻奖。四、创新体制机制,形成策划、生产、传播闭环网络专题要想做好,要想冲奖,需要媒体单位建立一套完整、完善的新型机制,通过高标准设计制度、高效能优化组织结构、高质量完善流程,实现集中指挥、高效协调、整合资源、一体调度,让策划、生产、传播形成闭环。在制度设计上,顶层设计、逐层推进,既注重由上而下的决策性与推动性,又不忽视自下而上的申报与自主推荐力,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可复制的模式;在组织优化上,除了汇聚内部新闻、设计、技术等部门外,还要外部拓展“智囊团”“朋友圈”,邀请权威专家、高校教授等加入,壮大专题策划队伍,提升专题研判力、前瞻性和预见性。同时,可考虑建立精品生产小队,定期召开选题会、推进会、协调会;在流程优化上,为好创意让路、为好内容开“绿色通道”,让好专题尽早落地生花。五、结语网络专题考验着媒体的综合实力,只有筑牢政治根基、狠抓新闻内核、激发创新创造、拥抱技术、创新机制,方能练就硬核看家本领,缔造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方能更好地行稳致远。
(一)牢牢守好政治底线
(二)选题永与时代同频共振
(一)找准切口,避“俗手”展“妙手”
(二)创意策划,增“新度”添“深度”
(三)践行“四力”,引“共情”升“温情”
(四)畅通循环,扩“渠道”拓“思路”
(一)创意设计,展视觉新冲击
(二)技术赋能,彰专题新活力
首页 | 征稿启示 | 在线投稿 | 查稿系统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