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网收录期刊
国 家 级学术期刊
投稿邮箱:xwwhjs2020@163.com
查稿电话:010-67729688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出刊周期:半月刊
投稿咨询:
王老师QQ:3532189057
刘老师QQ:2387882310
投稿注意事项:
1.点击网站网页“在线投稿”,请按说明填写,稿件以word文档格式上传;
2.稿件初审周期为1-3个工作日,请重点关注邮箱,及时留意稿件动态。
工作时间:早上9点——下午5点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论文 > 当前位置
灾难性新闻报道就是我们所说的灾难新闻。通常情况下包括自然灾难报道和社会灾难报道。自然灾难是非人为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洪水、干旱、泥石流、龙卷风等。社会灾难是人为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如重大交通事故、火灾、战争、恐怖活动。对于主持人而言,只有准确、全面、客观、立体报道灾难新闻,才能满足广大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履行社会责任。一、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灾难性新闻现场报道概况(一)融媒体概况媒体融合的最初构想是由美国人伊契尔·普尔在 1983 年首先提出的,2000 年美国坦帕市开始了第一次媒体融合的实践。2005 年中国的《北京日报》印上了二维码,受众可以通过二维码与报刊进行互动交流,这是一次传统报业与新型媒体融合的有益尝试。2016 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投入使用,遵循“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球覆盖”的设计理念,构建了空间平台、业务平台和技术平台等三大平台。这一媒体融合的发展概念与实践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各大媒体都纷纷效仿,在新闻策划、内容生产、产品传播上加强融合传播。(二)灾难性新闻报道概况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政府对于各大媒体发布灾难性新闻报道十分谨慎,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我国政府对于灾难性新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灾难性新闻报道开始尊重客观事实,大众的知情权得到了政府和各大媒体的关注。例如,1987 年 5 月 6 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我国的消防官兵和解放军战士连续奋战了 28 个昼夜才取得扑火的全面胜利,在对大兴安岭特大火灾进行报道时媒体尊重了客观事实,从现场大火情况、大火的起因、救火的进度、救援的情况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了准确客观真实的报道,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随着我国新闻传播环境的变化和新闻理念的改变,我国灾难性新闻报道开始更多地关注灾难性事件中的当事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救援优先成为媒体报道灾难性新闻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在灾难性新闻报道里不仅有准确全面的客观现实报道,还充满了人文关怀。二、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灾难性新闻现场报道特点(一)敏感性无论是自然灾难,还是社会灾难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给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巨大的影响,不当的灾难性新闻报道有时还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因此执政者对于灾难性新闻报道有所顾忌。(二)客观性面对突发性的灾难性事件,只有客观、真实、立体、全面的报道相关事实才能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媒体是党的喉舌,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纽带,如果报道的事实有误,不仅会误导广大受众,而且还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以及媒体在公众心中的良好形象。媒体把大量客观的新闻消息、真实的新闻现场提供给受众,这种纯客观的灾难性新闻现场报道极大满足了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让受众能第一时间知道灾难性事件的真相和现场情况。(三)震撼性灾难性事件由于具有突发性和极大的破坏性,新闻现场往往是比较震撼的,灾难性新闻现场报道时不加修饰的画面,主持人客观描述现场的语言都会给受众带来极大的震撼和冲击。例如,2008 年四川省汶川地震记者在做新闻现场报道时,当镜头对准震后的废墟和受灾的群众时,那不加任何修饰的真实客观的画面给屏幕前的受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和震撼。三、融媒体时代灾难性新闻现场报道现状(一)报道过度煽情灾难性新闻事件本来是让人难过、痛苦、悲伤的,但很多主持人在做报道时刻意“煽情化”,希望用灾难性新闻感动广大受众。本来灾难性事件是一场悲剧,却活生生被很多媒体人演化成了一曲赞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突如其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初期很多感染者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种突发性的传染疾病让民众不知所措,因为缺乏对这种疾病的了解加上媒体对该疾病的科普报道不够,造成了社会恐慌,大家疯狂地去各大药店购买药品,去超市囤购生活物资,造成了生活必备物资的一度紧缺。这种情况下,主持人做现场报道时应该从疾病预防、知识科普等内容出发,安抚公众情绪,但新闻中很多主持人却忽略了报道重点,刻意煽情,让人大呼尴尬。例如,一位主持人在报道医护人员尽职尽责工作时为了突出奉献精神,选取了怀孕 9 个月依然坚守第一线的孕妇护士作为报道的主人公,此新闻一出,大家更多表达了对该孕妇护士的关注,认为该地疫情防控工作安排极其不合理,奉献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这种拿怀孕 9 个月护士奋战在第一线的新闻进行报道无疑有博取受众眼球的嫌疑。(二)缺乏人文关怀有些主持人在灾难性新闻现场报道时只追求猎奇、刺激的感官效果,拍摄了大量的恐怖、残忍、血腥的场面,如水灾中漂浮的尸体、火灾中烧伤的人、交通事故中残缺的肢体。对这些场面的报道既不尊重当事人,也容易引起社会恐慌,给受众带来极大的心理不适。也有些灾难性事件的新闻当事人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不愿意接受采访,有些主持人缺乏人文关怀,使出浑身解数逼迫灾难性事件当事人再次回顾发生灾难的过程,给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一些主持人无视当事人的隐私,没有经过当事人的同意,对他们受伤的身体部位进行录像报道,对在灾难中受到伤害的未成年人也没有尽到保护义务。(三)报道流于表面灾难性事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受到受众的广泛关注,所以不仅要准确、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新闻,主持人还要有深度调查和主动探索的精神,找出隐藏在灾难性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河南郑州在 2021 年 7 月遭遇罕见的特大暴雨,郑州市多处房屋倒塌、地铁站由于大量积水进入导致地铁停运,许多人在这场特大暴雨带来的灾难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但很多媒体对此次灾难性新闻报道更多是关注热火朝天的救援场面,对此次灾难背后的真正原因并没有认真调查和深度报道。这样的灾难性新闻报道弱化了灾难本身,使报道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四、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灾难性新闻现场报道提升路径(一)加强政治理论素养媒体的新闻报道是政策性、政治性极强的工作,尤其是融媒体时代下,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使灾难性事件面前,人人都可以做信息的传播者,削弱了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主持人要想在复杂多变的灾难性事件现场全面、立体、客观、准确地报道新闻,更好引导社会舆论,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这离不开日常工作中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在平时加强政治宣传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自己的新闻实践,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传达给受众。(二)尊重客观事实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事实,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主持人在灾难性新闻现场进行报道时既要客观真实地报道个别事实,又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来把握整件事情的原貌。客观、真实、公正、立体、全面的报道新闻应该是每位主持人应该恪守的准则,尤其是融媒体时代下,海量的信息充斥在受众眼前,一些媒体为了收视率和视频点击率不惜捕风捉影、夸大编造事实。而这些新闻报道不仅没有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要想更准确、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事件,主持人在现场报道时要认真核实消息来源,用新闻现场的事实说话,不加以夸大和虚构。只有从多方面努力,主持人在灾难性新闻现场报道时才能更客观地把信息传递给受众,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三)抓住现场细节新闻现场的细节可以使新闻画面生动起来,融媒体时代下,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逐渐多元化,但新闻来源的单一使媒体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主持人要想在同质化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与众不同,就要有独特的细节优势。灾难性新闻现场报道的细节主要是聚焦于新闻现场的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然后进行具体细致的描述,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具人情味,更容易被接受。重大交通事故现场,我们在全面、真实、客观报道新闻事实基础上可以加入救援人员动作、神情的细节特写和描述,这样的细节会使得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更加感人,增强新闻现场报道的感染力。(四)报道要有人文关怀第一,牢记“生命至上”的原则。灾难性新闻现场报道不同于媒体的日常报道,因为很多灾难性事件与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灾难性新闻现场报道对于主持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既要完成采访任务,为广大受众提供客观、准确、真实的现场场景,又要时刻牢记“生命至上、救援优先”的原则。在灾难性事件现场寻找有时间、有精力接受采访的人进行采访,不能耽误救援人员和医疗人员的现场工作,更要避免因为自身的新闻采访行动造成的意外伤亡。第二,避免过度煽情和炒作。灾难性新闻现场报道时主持人第一时间更多要报道灾情,让受众了解事情发展的真实情况,不要刻意营造煽情的氛围,灾难面前,不管是政府官员、救援人员还是流量明星等公众人物都不应该成为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炒作的对象,冲淡灾难性新闻现场报道的主题。第三,避免给受灾者和家属带来二次伤害。灾难性新闻现场报道时为了给受众还原灾难性事情发生时的场景,一些主持人会让当事人或者他们的家属极力回忆当时灾难发生时的情景,并把具体细节讲述出来。这无疑会给当事人和家属带来二次伤害。在灾难性新闻报道时为了避免给受灾者和家属带来二次伤害,主持人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受灾者和亲属的情绪和感受,尊重和理解受灾者及家属的心情,在新闻现场报道细节时应该注意避免对血腥、残忍和悲惨的情景的描述,不公开受灾者及家属的隐私,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传达出对受灾者的关爱与关注。(五)合理利用新型媒体平台融媒体时代下,主持人要培养互联网思维,学习钻研互联网技术,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加与广大受众的交流互动,创新话语播报形式,尝试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的展现灾难性新闻现场,及时了解受众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及时发布灾难性事件的最新信息,满足受众的多样化信息需求。(六)提高文化知识素养灾难性新闻现场会遇到各种采访对象和很多无法预知的事情,主持人要想在灾难性新闻现场做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新闻报道,离不开文化知识的积累。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素养,才能在突发性的灾难性新闻现场报道时游刃有余。白岩松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央视主持人,他做的现场报道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语言深刻而不呆板,受到了受众的一致认可。白岩松在一本书中写道:工作性阅读,为第二天的节目打基础;而职业性阅读,则是增加文化素养的关键环节。可见白岩松在现场报道时的妙语连珠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日常生活中慢慢积累的结果。主持人日常生活中提高自身文化知识素养的途径有很多,不仅可以广泛阅读本领域的相关知识,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也可以广泛阅读如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等相关知识。(七)提升临场应变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是优秀主持人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融媒体时代下,直播成为常态,灾难性新闻现场又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这就要求主持人要有良好的临场应变能力,在灾难性新闻现场进行报道时面对突发状况要保持冷静并迅速想出对策,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临场应变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主持人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培养多种兴趣、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与有经验的同行前辈多交流,多探讨,虚心向别人请教相关经验。通过多种渠道提升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五、结语融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利用新媒体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主持人要想在灾难性新闻现场报道中全面、准确、迅速地把信息传递给受众并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必须加强政治思想理论的学习,尊重客观现实,报道时要充满人文关怀,并通过新型媒体平台与受众互动,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用其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报道。
(一)融媒体概况
(二)灾难性新闻报道概况
(一)敏感性
(二)客观性
(三)震撼性
(一)报道过度煽情
(二)缺乏人文关怀
(三)报道流于表面
(一)加强政治理论素养
(二)尊重客观事实
(三)抓住现场细节
(四)报道要有人文关怀
(五)合理利用新型媒体平台
(六)提高文化知识素养
(七)提升临场应变能力
首页 | 征稿启示 | 在线投稿 | 查稿系统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