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网收录期刊

国 家 级学术期刊

投稿邮箱:xwwhjs2020@163.com

查稿电话:010-67729688

2025年08月25日 星期周一
站内搜索
期刊图片
版权信息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出刊周期:半月刊


联系我们

投稿咨询



王老师QQ:3532189057

刘老师QQ:2387882310


投稿注意事项:

1.点击网站网页“在线投稿”,请按说明填写,稿件以word文档格式上传;

2.稿件初审周期为1-3个工作日,请重点关注邮箱,及时留意稿件动态。

工作时间:早上9点——下午5点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论文 > 当前位置

论新闻反转剧的成因及处理策略
摘要:新闻反转剧在本质上是一种新闻失实。一起引发社会争议的新闻事件,随着舆论态度的发酵、追踪调查的深入,会呈现出与原始报道不一样的剧情。本文采用了案例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指出了新闻反转剧的特征,分析其背后的原因,针对其危害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推动传播环境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公众对于事实真相的判断、认知以及观点的表达会忽视社会事实本身,更多地受到自身情感、观点等因素影响,倾向于进行情绪化表达,这对主流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形成挑战,也标志着新闻反转剧时代的到来。新闻反转剧在本质上是一种新闻失实。一起引发社会争议的新闻事件,随着舆论态度的发酵、追踪调查的深入,呈现出与原始报道不一样的剧情。本文对新闻反转剧的形成模式和共同特征进行了分析,剖析了新闻反转剧的形成内因和外因,并提出了规制新闻反转剧的处理策略。

一、新闻反转剧的界定

真实性是新闻安身立命的准则,每个新闻报道者都应该坚持用事实说话。近年来,有学者发现,一则新闻报道往往不是揭开事实真相,引导社情民意,而仅仅是一出多幕反转剧的开篇,引发难以预料的后续与结局。新闻反转剧是指某个新闻事件经过调查求证后,最终呈现的事实主体或全貌与初始报道不相符,甚至出现完全相悖的状况,同时舆论矛头伴随剧情反转也由某一方瞬间逆转为另一方。同时新闻反转剧借助舆论场所具备的自我过滤能力,使真相得以越辩越明,最后渐渐浮出水面。一般而言,这种“反转剧”式的假新闻,以真相在短期内的全部呈现而告终。

二、新闻反转剧的形成模式和共同特征

(一)新闻反转剧的形成模式

本杰明·哈里森说:“公众舆论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君主。”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笔者看到的是公众的自媒体造势和情绪渲染、媒体的选择性报道等现象,这一切都使追寻事实真相的过程变得崎岖坎坷。于是原始舆论在第一时间被发布时,真相却潜落海底,旋即出现颠覆性反转。本文利用网络资源整理出近年来的新闻反转剧,不难发现新闻反转剧有其自身依循的行为模式:当一起事件发生,经过媒体的最初报道后,形成初期舆论场,直至转机出现,舆论发生反转,有时甚至发生多次连续的反转。特别是当事件的“内幕隐情”作为转折点出现时,新闻反转剧将被推向高潮,相关舆论也呈现U形反转。从信息传播路径来看,这些事件大都经历舆论爆发、反转、发酵、平息四个阶段。

(二)新闻反转剧的共同特征

第一,话题性强,契合现实语境。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笔者发现新闻反转剧题材丰富,话题吸睛,涵括民情,一般都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民生话题。从颇受热议的“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成都女司机被打”“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三起事件可以发现,有关城乡差距、交通事故、社会道德的题材非常契合现实语境和媒介环境。新闻反转剧恰好让潜伏于社会生活中的情绪迸发出来,产生强烈的社会共鸣。因此,事件的话题性强于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同时不断被挖掘出的后续话题也引爆舆论场,成为新闻反转剧的一大特点;第二,传播范围广,公众深入参与。纵观数起新闻反转剧,几乎都得到了全国媒体的争相报道和持续跟进,广大民众也深入参与其中。从舆论的爆发到平息阶段,持续时间短则几天,长则半个多月;第三,舆论前后反差巨大。2014年8月发生的湘潭妇幼保健院产妇死亡事件,有媒体发表文章《产妇死在手术台,医生护士全失踪!》,在基于社交媒体、人际关系形成的舆论场中,矛头一开始就对准医护人员,然而最终被曝出孕妇是羊水栓塞致死,于是第一发布媒体成为众矢之的,网民如墙头草般纷纷倒戈,舆论前后的巨大反差和快速呈现令人咂舌;第四,有图未必有真相。有发布者为避免新闻语言的平淡,有意突出视频或图片部分,形成近似真实的发布模式,然而有图未必有真相。受众在进行新闻解读时,原则上应该把事件和意义结合起来进行,但是现实中常常出现理解时的分离,如只理解事件不顾意义的情况,就表现为新闻误解。处于信息传播不对称环境下的网民,只能从报道者的图片影像中去认知某个事件,容易造成对事件的误读;第五,事实被模糊化处理。报道者为了追求眼球效应而常常有意剪裁、模糊事件细节,尽管没有对事件定性,但媒体的选择性、倾向性的报道容易让公众先入为主地做出判断。当媒体的倾向性表露无遗后,公众才发现自己如同拉线木偶一般被任意摆布;第六,参与主体各执一词。在渠道多元的新媒体时代,媒体从业者可以采访多个对象,但是在当事人各执一词、互不让步的情况下,报道难度之大可见一斑。在舆论发酵阶段,随着各方观点的不断介入,媒体记者和公众反而找不到头绪,容易引起舆论认同中心发生反转。

三、新闻反转剧的形成原因

(一)内因分析

第一,新闻生产者的失职。就“西安医护人员手术室自拍”事件而言,自拍具有偶发性,但暴露了长期存在的医患矛盾问题。对于此类社会矛盾的报道,媒体完全可以通过常规的新闻文本状态来客观报道,为什么会呈现出新闻反转剧的报道形态,并且掀起一波三折的舆论喧哗?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新闻生产者自身的素质缺失,包括浮躁背后的失察跟风、时效性下的碎片化报道、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常识、报道框架受民间舆论干扰;第二,新媒体传播特性的催化。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自媒体终端的普及,新闻反转剧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成为媒介生态里备受关注的课题。人们对一起公共事件可以自由发声,这就容易造成网络上鱼龙混杂的情况。新媒体特有的交互性、匿名性、非理性特征也催化了新闻反转剧的产生;第三,标签的变更影响舆情。在一些标签的选择和提炼过程里,发布者的倾向性和主观情绪也被渗透其中。他们所撰写的报道通常没有关于新闻事件的理性分析,而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标签,试图利用公众的情绪操纵舆论。

(二)外因分析

第一,媒介生产环境趋于浮躁。在融媒体时代中,整个媒介环境都陷入了浮躁焦虑的状态。这种焦虑感一部分来自行业内部的互相对比。传统媒体是“被挑战者”,处于守势。随着自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遭遇受众流失、地位削弱的尴尬境地;新媒体是“挑战者”,试图抢夺传统行业的蛋糕,却也常常怀疑自身模式,陷入深度发展的瓶颈。在这样一种感性大于理性的浮躁环境里,新闻的客观性常常被忽视,新闻反转剧不断出现;第二,刻板印象下的新闻误读。我们心目中从一个没有缺陷的、正常的人贬低为一个有污点、被轻视的人。这样一种属性就是污名。当年彭宇案事件中的公众舆论就表现出了强烈的记忆性和传染性。在事实真相最终认定之前,网友与公众舆论匆忙质疑倒地老人,污名化了老年人群体。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公众往往疏于思考和核实细节,不追求事实,而是先入为主地对事件做出价值判断;第三,网民缺乏新媒体素养。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以往侧重于媒介批判能力的媒介素养不能够解决信息焦虑症等问题。网民必须加强的是新媒体素养,其核心内容是信息管理能力。在很多新闻事件中,网民缺乏筛选、辨别、整合信息的能力,多数人随大溜式地发表意见,从而为新闻反转剧的舆情热度添柴加薪;第四,利益相关者的幕后推动。很多新闻反转剧是由一些网络推手、营销账号故意推动的,不断扩展事件的辐射范围。使得舆论偏离原有的方向,令事件本身变得扑朔迷离。

四、新闻反转剧的双重影响分析

(一)新闻反转剧的负面影响

第一,透支媒体公信力。公信力的树立绝非一日之功,但公信力的瓦解可能只要一两篇不实报道就能轻松实现,这些新闻在取得一时轰动效应后,涉事媒体必将付出公信力被透支的巨大代价;第二,助长新闻业浮躁之风。新闻反转剧不仅让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波及,也容易助长新闻业中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赌徒心理,主要表现为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现象;第三,引发网络暴力。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勒庞所言:“群体的力量成了唯一没有受到威胁的力量,而且它的权威正处于不断上升之中。我们将要进入的时代将是一个群氓的时代。”在“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和“云南女导游事件”的后续阶段里,都出现了“人肉搜索”现象。“全民参与”让事件一波三折,引发网络暴力,给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第四,过度消费社会资源。当新闻反转剧占据社会议题时,受众热衷于挖掘话题,参与讨论,不仅忽视了新闻事件本身,甚至还会冷落其他更有新闻价值的议题。例如,在“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中,无论是同情被讹者、谴责讹人者,还是探讨“扶不扶”的问题,舆论对这些话题的讨论热情远远超过对事实本身的关注,一波三折的反转剧情极大浪费了社会资源;第五,加深刻板印象。新闻反转剧的热演容易导致人们对某一类群体抱有偏见,甚至持续加深人们脑中固化的刻板印象。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这样的反转案例越来越多,人们对“扶老人”愈发感到焦虑。2015年8月30日暴雨中老人摔倒无人扶起不幸死亡的惨剧,就是这种刻板成见带来的沉重代价;第六,带来“反转剧症候群”。被太多新闻反转剧打脸后,人们开始冷漠解读网络热点事件,并且毫无依据地怀疑一切,以逆转先前报道为乐。公众似乎患上错综复杂的后遗症,即“反转剧症候群”。

(二)新闻反转剧的积极影响

第一,促使真相水落石出。新闻反转剧不同于新闻罗生门,所涉及的事件本身存在许多可供确认的因素,因此是一个越辩越明的过程。如果网络舆论场存在于信息顺畅流通的环境里,实际上是具备一种社会舆论自净、对冲机制的。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人群发表观点,不同的声音相互制衡,各种舆论相互制衡,最终在进行充分的讨论后,达成一种理性的社会共识;第二,凸显人气效应和调查优势。在对一条新闻反转剧的报道过程中,媒体也不断刷新自身的传播量与关注度。此外,新闻反转剧也是传统主流媒体重塑公信力的契机。

五、规制新闻反转剧的处理策略

(一)媒体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第一,做好信息“把关人”工作。新闻媒体要及时核实新闻线索的源头,在制作传播信息时做好把关工作。破解新闻反转剧难题,媒体需要行业共识和制度性约束,建立和严格履行行业内规范;第二,坚持客观真实平衡的原则。媒体要少一些刻板印象和“标签化”思维,遵循客观、平衡的基本报道原则。在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的起初阶段,一些媒体将报道重心集中在女大学生的说辞上面,极力渲染女大学生“无辜”“被讹”的悲情故事,却缺乏目击者的有力证词以及事件受害者对于该事件的详细陈述,显得厚此薄彼;第三,坚持人文主义关怀。在采访和报道新闻当事人时,要尊重采访对象的意愿,事先预估社会舆论对当事人的关注度,把对被采访者的伤害降到最低,避免受到报道带来的二次伤害;第四,发挥议程设置的正效应。媒体要坚持积极向上的舆论引导,传达正能量。唯有进行积极正面的舆论引导,才能确保事件朝健康理性的方向转变。

(二)新老媒体联动合作,

创新报道方式

由于传播介质特性不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信息发布上各有长处,如果形成互补,就能提升传播效果,对新闻反转剧中出现的不实信源起到阻击作用。

(三)媒体和公民加强网络媒介素养

媒体要提高对信息的处理分析能力和道德自律意识。为了避免成为新闻反转剧的始作俑者、参与者,网民需要培养判断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网民应当注意警惕标签化传播;勇于质疑,勤于思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博览群书,理智发声;远离别有用心的网络水军。

(四)政府亮剑严惩,净化传播环境

政府的相关权威部门要加强意见领袖队伍建设,团结和扶植意见领袖的理性发言。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当针对新闻的发布、转发、信源等方面制定操作规范。对社交媒体制定严格细化的使用规范,以减少对未经证实消息的传播。

六、结语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指出了新闻反转剧的特征,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从媒体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新老媒体联动合作创新报道方式、媒体和公民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政府亮剑严惩净化传播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规制新闻反转剧的处理策略,以期推动传播环境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告别单打独斗——新闻类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策略思考
下一篇:抖音短视频图书营销现状及对策探析

首页  |   征稿启示  |   在线投稿  |   查稿系统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