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网收录期刊
国 家 级学术期刊
投稿邮箱:xwwhjs2020@163.com
查稿电话:010-67729688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出刊周期:半月刊
投稿咨询:
王老师QQ:3532189057
刘老师QQ:2387882310
投稿注意事项:
1.点击网站网页“在线投稿”,请按说明填写,稿件以word文档格式上传;
2.稿件初审周期为1-3个工作日,请重点关注邮箱,及时留意稿件动态。
工作时间:早上9点——下午5点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论文 > 当前位置
2021年12月31日晚,《欢喜就好—厦门卫视闽南语跨年歌会》全媒体宣推播出。节目以闽南语歌曲为载体,创新闽南文化传播的视听表达,经典与时尚元素相融合,营造出“斗阵闹乐”的欢乐氛围,为大家奉上跨年视听大餐。据中国视听大数据分析,厦门卫视播出的《欢喜就好—2022厦门卫视闽南语跨年歌会》在厦门地区获得了3.33%的市场份额,仅次于湖南卫视《2021-2022湖南卫视跨年晚会》的7.158%和东方卫视《梦圆东方—2022跨年盛典》的3.625%,位列厦门地区第3名。与此同时,整场歌会同步在厦门卫视电视大屏和厦门卫视的新媒体矩阵(厦门卫视官方视频号、官方微博等平台)同步播出。导演组还把歌会内容碎片化,发布相关宣推产品近80条。截至2022年1月5日,全网曝光量破1247万,其中微博话题阅读量达286.4万,视频号播放量超过129.5万,网友纷纷留言点赞,转评赞超过1.6万。这是厦门卫视闽南话节目媒体融合的一个尝试。厦门卫视作为厦门唯一的卫星电视频道,也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以闽台文化为特色的卫星频道,从2005年2月1日开播至今,节目以普通话、闽南话双语播出,以传递两岸资讯,推动两岸交流,弘扬闽南文化,传播华夏文明为宗旨,全天24小时播出。作为一个开播17年的卫星频道,厦门卫视的闽南话节目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如何迎接挑战,留住受众?一、根植本土文化,培养受众忠诚度大众传播学的涵化理论认为,涵化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达到。第一种是主流化,特别是对于看电视多的受众而言,电视中的符号垄断主导着受众对世界的信息和观念的来源;第二种涵化的途径是和谐,也就是指受众在电视上所看到的情况和自己的日常生活相当一致,在实质上得到的涵化是“双剂量效应”的,因为他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现实和自己的真实生活发生了共鸣。在以闽南话为主要方言的闽南和台湾地区,闽台文化同根同源,厦门卫视运用大众传播学中的涵化理论,用乡音乡韵,传播闽南文化,在受众的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频道现有《新闻斗阵讲》《斗阵来看戏》《斗阵来讲古》《闽南通》《两岸秘密档案》(闽南话版)、《印象中国》《动画片》(闽南话版)、《闽南话电视剧》八档闽南话栏目,每天在厦门卫视及海外平台的播出时长近五个小时。其中,闽南方言自办节目《斗阵来看戏》是厦门卫视最具竞争力的节目。该节目自2005年开播至今,连续17年,收视率稳居厦门卫视所有自制栏目排名第一。频道以亲切的闽南乡音戏曲,培养了一批忠诚的受众。多年来,《斗阵来看戏》于每天中午12:00时段播出,栏目收视份额均高于频道收视份额,最高一期甚至高达频道收视份额的10.4倍。除《斗阵来看戏》外,闽南话语言栏目《斗阵来讲古》,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古,讲述经典名著和古今传奇,凸显闽南方言之美;《新闻斗阵讲》用闽南话说新闻,传递民生资讯,展现两岸百姓生活;《闽南通》作为一档展现闽南文化风情的专题栏目,通过一个个专题节目,传递浓浓的闽南味、华侨情。闽南方言译制节目《两岸秘密档案》《印象中国》《闽南话电视剧》则将观众喜欢的纪录片、专题片、动画片和电视剧,用百姓熟悉的闽南方言来呈现。八档闽南话节目各有侧重,精准定位,满足了闽台地区不同收视人群的观看需求。涵化理论认为,涵化是一个文化过程,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2020年上半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中国视听大数据”在盘点34个省级卫视的收视亮点时,特别提到厦门卫视虽然观众规模不大,但是从频道忠实度排名来看,上半年却能排在第15位;分月来看,在2020年3月最高,跃居第11位。从分析看,地方卫视根植本土文化,走“小而美”特色精品线路,是赢得观众,提高忠实度的有效途径。二、议题巧设置,全媒体传播“议题设置”是大众传播学的另一个理论。美国传播学家麦克斯韦·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2021年上半年,厦门卫视《闽南通》栏目通过议题设置,推出系列节目《心之所“乡”》,走访特色农村,采访农民,记录当下农业发展,反映新时代三农变迁。团队人员有限,如何在兼顾制作日常专题节目的同时,又做好新媒体平台的网络直播?以《心之所“乡”》为例,该系列巧设置议题,全媒体联动,采用网络直播结合专题片记录的方式进行传播。2021年5月,团队成员在“看厦门”APP、央视频移动网、抖音、微博、一直播、今日头条、Facebook、YouTube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了两场网络直播,在线观看总人数达到了298.1万,取得了可喜的收看效果。同时,制作团队进行了专题片剪辑,在厦门卫视《闽南通》栏目播出。对同一个素材进行网络直播和专题片制作,用两种截然不同的平台传播,这对制作团队提出了全新挑战,栏目组通过巧设议题,有效实现“三个转变”,取得了较好的全媒体传播效果。第一,实现“从把握气氛到强化主题的转变”。2021年5月15日和22日,厦门卫视制作团队分别到漳州平和澄溪村印象半径和官峰村高峰谷进行网络直播,重点把握直播现场气氛营造,用生动客观的实时直播,记录当地发展情况。在直播素材基础上,根据当地农业发展规律,提炼出“政策惠民”主题,制作了专题片在《闽南通》栏目播出。同一议题,素材相同,制作手法和传播平台不同,通过从思路到手法的转变,达到了同样很好的效果。第二,实现“从看现场到讲故事的转变”。环境美,百姓富,产业兴。农村山清水秀,农民安居乐业,农业大有希望。在直播中,制作团队想尽办法让受众尽量多看,把真情实景直观地放在受众面前,一目了然。直播中穿插了事先准备的单边注入和资料补充,丰富了内容表达。在制作专题片的过程中,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山水人物放在故事里讲述,不仅让受众看到,更引发思考,节目不仅结构紧凑,更具说服力,具有直播所没有的艺术魅力。第三,实现“从自然表达到艺术加工的转变”。2021年5月15日对漳州平和高峰谷的直播中,把高峰谷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荣获“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称号、是曾经驻扎过红军的红军寮、是开展党性教育和党日活动基地等内容充分表达,将景区美景、美食、红色故事、茶文化等表现元素一一呈现,让观众领略茶园风光,重温红色历史。在制作专题片过程中,则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采用倒叙、导入、影视作品插入、闪回等手段设置悬念和情节,层层递进,丝丝入扣,把更多文化内涵传达给受众。大众传播学的“议题设置”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某次报道活动所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为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2021年6月以后,厦门卫视《闽南通》栏目继续进行设置议题,对漳州东山澳角村、漳州平和大溪镇大芹山、厦门同安禾伯农场、泉州永春大羽村“白鹤拳文化”、漳州南靖咖啡休闲观光园、泉州晋江围头村、厦门同安莲花村、厦门同安白交祠村等地进行直播并制作专题片,进一步探索“节目拍摄+网络直播”全媒体联动的模式,以《心之所“乡”》系列议题为契机,立足广袤大地,深耕“三农”题材,与文旅单位联动、合作、资源共享,依托厦门卫视海内外新媒体矩阵和电视频道资源,将新时代“新三农”展现给海内外受众,讲述新时代“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故事,讴歌党的乡村振兴战略。三、借力大型赛事,提升关注度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得益彰,携手共进。传统主流媒体并没有因为新媒体的冲击而衰退,反而通过融合发展道路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巩固和壮大了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厦门马拉松赛经过近20年的岁月洗礼,已成长为国内运动界一张烫金的名片。2021年4月10日,厦门卫视用闽南乡音直播长达3个小时的“2021厦门马拉松赛”,借力大型赛事,创新节目形态和内容,运用全媒体传播,提升关注度和影响力。第一,体育搭台,文化亮相。用方言直播大型传统体育赛事,将“地方文化”融入直播,打造传播优势。与总台专业的体育直播相比,厦门卫视的马拉松直播没有体育与专业优势。所以,厦门卫视在策划阶段就确定了“体育搭台,地域文化亮相”的思路,用比赛推介地方文化,把厦门马拉松赛直播当作展示厦门地域文化的平台。闽南话直播,主演播室采用“虚拟前景+访谈区+互动区”方式,搭建起“直播现场、单边介入、专题片、观众互动”多种信息交换方式,根据比赛进程推进,介绍赛事进展,同时以赛道为画廊,充分展示厦门地域文化的锦绣画卷。事先做好5个厦门地域文化类专题片,派出两路闽南话外景记者进行4次即时连线,邀请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胡明宜等人与主持人参与直播,增加节目的权威性和文化内涵。直播中还邀请答嘴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敏谋为观众带来与路跑相关的答嘴鼓,表演幽默风趣,现场气氛活跃。第二,深度融合,全媒体呈现。除在传统的厦门卫视电视频道用闽南话直播外,直播团队精心组织了能够调动的全媒体平台展开合作,为方言节目找到更多合作伙伴,把方言节目缺乏非方言类受众的劣势转换成共同欣赏的优势,“看厦门”APP、抖音、微博、今日头条、Facebook、YouTube等海内外全媒体平台同步直播,用地方文化化解语言上的障碍。同时运用议题设置理论,安排互动主持人组织调节话题、调配节目,借助微博话题、互动、短视频等形式深度融合,吸引了全网220.2万人次在线观看,轻松有趣的新媒体互动方式成为厦门卫视直播马拉松的亮点之一,不但马拉松赛场外的线上线下观众可以一边看直播,一边分享个人观点,有的选手甚至一边比赛一边参与互动,一些网友听着熟悉的闽南乡音留言点赞,一些并不熟悉闽南方言的网友则通过直播学习了不少闽南话。第三,两岸乡音,拉近距离。涵化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而且是缓和社会各异质部分的矛盾与冲突的“熔炉”,在这个意义上,它还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为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直播还邀请厦门市路跑协会副秘书长陈跃凉、中国台湾省健身教练黄晨睿担任访谈嘉宾,用他们的亲身经历,用闽南乡音讲解厦马赛道沿线的体育、历史和人文,用闽南话畅谈与马拉松有关的长跑及健身知识,用闽南乡音拉近了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借助大型赛事,乡音乡韵相通,文化体育辉映,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参与,相会在闽南话的世界里,相会在马拉松的精彩里。四、推出新媒体产品,扩大影响力2022年,厦门卫视原创闽南话新媒体专栏《哇!甲你讲》全新上线,妙趣横生的两岸民众街采,以及主持人一人分饰两角的演绎形式,带给受众好看、好用、好“七桃”的闽南话教学新体验。有别于传统的闽南话教学节目,《哇!甲你讲》更多运用新媒体表现手法,街采、音乐、音效、花字,形式活泼新颖,在一问一答的两岸民众街头采访中,讲解闽南俗语俚语、普及闽南风俗,在主持人一教一学的情景演绎中,讲述闽南风俗背后的故事,畅聊时事热点、网络趣闻。《哇!甲你讲》第一期短视频《这份真“香”顺口溜,你“吃”得动吗?》在“看厦门”APP、Facebook、YouTube、微信视频号、微博、今日头条等平台同步推送,引发两岸民众的关注与共鸣。凭借多年的电视节目制作经验,通过电视大屏幕和手机小屏幕的联动,新媒体专栏《哇!甲你讲》探索更多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的题材类型,涵盖闽南文化的方方面面,用一个个鲜活的话题吸引两岸民众对闽南文化的关注与兴趣,用心做大家看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的闽南话短视频。短视频在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同时,也凸显了两岸一家亲的情谊。五、结语融媒体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深入,不仅是闽南方言节目,其他电视节目同样面临着全新的竞争和挑战。媒体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作为电视工作者,需要运用好大众传播学规律,对节目内容、表现形式不断探索、突破和创新,这样才能不负使命,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好作品。
首页 | 征稿启示 | 在线投稿 | 查稿系统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