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网收录期刊
国 家 级学术期刊
投稿邮箱:xwwhjs2020@163.com
查稿电话:010-67729688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出刊周期:半月刊
投稿咨询:
王老师QQ:3532189057
刘老师QQ:2387882310
投稿注意事项:
1.点击网站网页“在线投稿”,请按说明填写,稿件以word文档格式上传;
2.稿件初审周期为1-3个工作日,请重点关注邮箱,及时留意稿件动态。
工作时间:早上9点——下午5点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论文 > 当前位置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文化自信的源泉。当今,短视频平台凭借其大量的用户基数和“短、平、快”的传播特点日渐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场域。据《2021抖音数据报告》统计,在抖音各类直播中,传统文化类直播最受关注,平均每天开播3719场;关于“传统文化”的话题有高达893.4亿次的播放量,其内容既涵盖刺绣、曲艺等大家熟悉的领域,也包括如修面、藤云等小众艺术。可见,以短视频为媒介,借用当代技术与话语,传统文化之美经过“解码”被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和认同。不过,就目前的传播方式和内容看,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呈现,在传统文化与当今生活的融合、内化方面尚有所欠缺。2021年,以正能量的剧情与酷炫逼真的国风变装视频成功吸粉1000多万的朱铁雄的成功出圈,为传统文化由“传播”到“传承”,由“认知”到“内化”的演变提供了新的思路。一、传统文化在短视频中的传播现状传统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传播可用SIPS消费行为模式加以概括,即共鸣、认同、参与、共享。首先,短视频平台内容涵盖广,受众易从中找到情感共鸣点和认同感。短视频关于传统文化的主题,不仅有礼仪、典籍、国画、曲艺等传统知识和传统技艺的展示,也有对秦砖汉瓦、兵马俑等历史古迹的探寻。以抖音账号“非遗大宇”为例,其用简约但不简陋的手法挖掘、讲述非遗文化和非遗故事,不仅让大众对匠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心生敬意,同时富有生活化和人情味的内容更引人代入自己儿时的生活,生发出强烈的共鸣情绪。其次,呈现方式多样,用户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短视频中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主要有讲解介绍式、授课集锦式、舞台表演式等。讲解介绍式是目前抖音短视频中较多采用的方式,多以主讲人口头讲解并配以背景展开。主持人赵普和王小骞都曾用这种方式介绍传统的非遗文化和春节习俗,并获得高达几十万的点赞量和过万的转发量。授课集锦式是将专家学者的讲课视频剪辑成三五分钟的短视频进行传播,如“吾纪录”将中国政法大学郭继承副教授的授课集锦发布于网上,其中一条关于“国运线”的授课点赞量为285万,转发28.6万,评论量高达11.9万。舞台表演式,如账号“郭大侠”的视频,没有具体或复杂的剧情,短短几十秒多则一两分钟的展演中,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技艺与文化传达给受众。最后,传播主体多元,官方与平台合作提升公信力和亲和度。当前,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既有著名的文艺工作者,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爱好者。其中,非遗传承人和官方账号的入驻在为短视频平台带来更多关注和流量的同时,也更好地向人们宣传传统文化。特别是官方账号同平台的社交属性相结合,在产生裂变式高效传播效力的同时,大幅提升了短视频平台的公信力,也增强主流媒体的亲和度。短视频作为新媒体社交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当今的传播格局,唤醒、激活并复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记忆,使其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意义。与此同时,短视频中传统文化的传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轻量化的内容将主题浓缩至碎片化的表现中,虽与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相契合,却导致受众对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的不求甚解,进而影响到传统文化真实意蕴的传承。此外,短视频平台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有泛娱乐性,片面强调传统文化的趣味性、流量性,而淡化甚至遮蔽了传统文化的精华,甚至一些作品为了博取关注,用低俗、调侃的形式对传统文化造成误读和扭曲。更重要的是,传播只是文化复兴的第一层次,是对传统文化的再现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的是内化和承,只有将其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内化于心,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传承下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二、朱铁雄国风视频内容分析2021年8月24日,朱铁雄在抖音上的第一条视频甫经发布,即获得132万点赞,9.7万转发。迄今为止,仅发22条视频的朱铁雄坐拥粉丝1300多万,获赞总数高达8600多万。在这些视频中,有策马长枪,踏“马”而来的赵子龙;有手戴金刚圈,脚踩风火轮,从顽皮少年涅槃重生的热血哪吒;有手握青龙偃月刀,义薄云天的关云长;亦有保家卫国,不惧寒苦的护国大将军。这些作品制作精良,有着天马行空又惊艳卓绝的特效,更有着构思巧妙、意蕴深长的传统风骨。从舞龙舞狮到京剧传承,从固守国粹的垂垂老者到坚持梦想的青葱少年,朱铁雄用一己之力宣传了国风的魅力,让世人看到的不只是传统的“形”,更是历史的“厚”和文化的“魂”。>>>>(一)多模态化形式呈现,打造传统文化的意义空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庞朴曾经将文化结构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在朱铁雄的国风视频中,体现的正是作为里层的精神文化层次。他采用多模态,将文字、图像、音视频、特效融为一体,囊括视觉、听觉、感觉等几大感官模态,形成氛围性的表意整体。以“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视频为例,其标题选用唐代戴叔伦的《塞上曲二首·其二》,是氛围性表意的主要模态。变装特效逼真、细腻,本是身处小巷的普通少年,转瞬身披铠甲,迎着烽烟,誓死卫国的意境跃然于间。从视频发布以来2.1万的评论和2万的转发量可以看出,它不仅迎合了现代年轻人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更激发了深藏于心的民族自豪感。从评论内容看,不少人在折服于视频特效的同时,表达更多的是对视频呈现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评论认为“传统文化需要网络用新颖的方式去给年青一代人认识”“国粹传承,中国风才是世界风”,更多的人称“若外敌来犯,当守华夏,击退强敌!”“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这种通过多模态化形式呈现出来的文化传承意境是那些仅仅依靠变装前后形象的巨大反差带来的视觉冲击无法企及的。>>>>(二)UGC与PGC互补,营造沉浸式场景氛围和专业化叙事表达传统文化在短视频上的传播起初是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具有草根性和普适性。此后,随着竞争的激烈和传播主体的扩大,具有专业性、严谨性的P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模式在短视频平台上展现了更为优质的生产内容。朱铁雄的国风视频体现的正是这两种模式的结合。从创作主体来说,相较于主流媒体和专事生产的影视企业,朱铁雄是非专业的个人。但从视频内容和特效场景来看,其背后是一批有着优秀创意和编采技艺的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在“大雪偷偷白了发,我给爷爷唱一曲”中,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最后京剧变装的酷炫和震撼,还是一个完整的情感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老一辈人与年轻人之间的“鸿沟”,看到了年轻人的理解和老一辈的释然。每个人似乎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共鸣点,有人感慨年华的老去,有人忆起已逝的亲人,有人痛惜传统的不复,有人想到艺术的坚守……在情感与技术的共同作用下,朱铁雄的国风短视频通过场景氛围的塑造和专业化的叙事表达使大众在观看、分享与互动中产生沉浸式体验,对传统文化形成身份代入感和文化认同感。这正是朱铁雄成功所在,也是当前传统文化传承模式的缺口所在。>>>>(三)由“形”到“意”,形塑于表,意化于心,践之于行朱铁雄的视频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传承—践行—守护。这三种类型实际上蕴含的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三个层次。“总有人间一两风,守我十万八千梦”“举头望明月,怕黑的我,有了让自己发光的勇气”和“心有所向,道阻且长。寒来暑往,百炼成钢”讲述的是老一辈对传统的坚守和年轻人对梦想的坚持。当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向往繁华世界时,是师父垂垂老矣的遗憾和眼带星光的热忱,让躁动怕黑的朱铁雄有了发光的勇气。可以说,师傅的存在,让朱铁雄知道什么叫真正的传承。“千两黄金不卖道,道义的道”中,面对一掷千金,心中却无德无义的土豪,一句“玉可碎不可改其白,竹可焚不可毁其节”彰显的是已然渗透在灵魂血液里的忠义。“待我策马长枪,岂容尔等张狂”中面对恃强凌弱,策“马”而来,是锄强扶弱的侠义之风的再现。这里的朱铁雄代表的是接过传承的年青一代,传统文化的内核和价值经过老一辈的传承,已经内化于心,践行于道。“那些看似很可笑的梦,是我们用尽全力守护的”“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中,齐天大圣的现身,不仅仅是对童心和英雄梦的守护。砸向“坏人的”玩偶和那句稚嫩的“放开那女孩儿”其实昭彰着下一轮传承的开端。朱铁雄的变装视频寓传统的中国故事和经典人物于国风形式之中,在宣扬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英雄和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传统的同时,更多呈现的是当今年轻人对传统的理解和对传统文化、技艺、精神的传承。其背后体现的是对当下文化需求和用户心态的精准洞察。这也是朱铁雄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众共鸣和好评的原因所在。三、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的创新模式探索>>>>(一)打造PUGC模式,创新融合高端科技手段PUGC模式,即专业用户生产内容,可以被认为是UGC和PGC的结合。前者给个人用户提供发表的渠道,容易培养对短视频的共鸣感和依赖性。后者强调专业人士制作和生产内容,是高品质、专业性的保障。而PUGC模式成功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短视频平台内容的品质和商业价值。当前,短视频平台中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的传统文化作品,因此须形成专业化团队、提升专业化水平,依托虚拟、算法、5G等技术的加持,将虚拟偶像、AR合拍、AI换脸、特效等创意更加广泛地运用于传统文化的短视频生产和传播中,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二)多主题融合传播,增强传统文化凝聚力与娱乐内容相比,传统文化在短视频中仍然属于小众文化,且传播同质化问题严重。创作者应当兼顾知识性传播、情景化再现、创新性演绎等,融合传统文化的多重表现形式,打造多维度生产内容。这方面可以参考央视《典籍里的中国》的展演形式。在这幅由一部部“典籍”构成的历史书卷中,它没有以严肃庄正的次序介绍典籍的结构和价值,而是依托舞台设计和现代技术打造穿越时空的对话,挖掘经典典籍背后人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名家们的成长经历、思想形成和撰书缘起,从中看到的不只是先人的智慧,更是先人的精神和风骨。短视频平台可以借用这种模式,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多维度阐释,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是冷冰冰的文字符号,而是更加立体饱满的全息图景。>>>>(三)突破叙述模式,呈现传统文化人文情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感、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因此,作品不仅要在表达内容、语言风格、展示视角等方面另辟蹊径,更要在传统文化内涵、思想情怀方面下功夫。通过视听手段和现代技术,传递传统文化最核心、最经典的细节。从视听经验来看,人物的塑造、情节的铺垫、故事的跌宕才是最吸引人的。因此,短视频作品创新的路径之一就是突破传统的叙述模式,转向情境叙事模式,可以将内容浓缩至短短的一两分钟,传递传统文化的内核;也可以打造短视频的连续剧情,激发用户的兴趣点和黏性。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文化在短视频平台创作和传播的瓶颈,改善用户的审美疲劳和文化焦虑状态,进而将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向更深的层次。四、结语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媒体融合的趋势为传播观念的转变和传播路径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短视频平台作为影响叙事变革的新场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媒介场景。当前,传统文化亟须完成由“传播”到“传承”,由“认知”到“内化”的演变,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深层价值融合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构建传统文化的共享空间,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稳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一)多模态化形式呈现,打造传统文化的意义空间
(二)UGC与PGC互补,营造沉浸式场景氛围和专业化叙事表达
(三)由“形”到“意”,形塑于表,意化于心,践之于行
(一)打造PUGC模式,创新融合高端科技手段
(二)多主题融合传播,增强传统文化凝聚力
(三)突破叙述模式,呈现传统文化人文情怀
首页 | 征稿启示 | 在线投稿 | 查稿系统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