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网收录期刊

国 家 级学术期刊

投稿邮箱:xwwhjs2020@163.com

查稿电话:010-67729688

2025年08月26日 星期周二
站内搜索
期刊图片
版权信息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出刊周期:半月刊


联系我们

投稿咨询



王老师QQ:3532189057

刘老师QQ:2387882310


投稿注意事项:

1.点击网站网页“在线投稿”,请按说明填写,稿件以word文档格式上传;

2.稿件初审周期为1-3个工作日,请重点关注邮箱,及时留意稿件动态。

工作时间:早上9点——下午5点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论文 > 当前位置

邯郸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策略
摘要: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持续推进的当下,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地方传统文化承载着地方自然风物、历史渊源、文化脉络,也体现着地方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审美取向。地方传统文化是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中的文化瑰宝,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地方传统文化打造为本地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邯郸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近年来,邯郸地方政府和媒体通过打造文化景点和街区、举办大型节事活动、打造融媒内容产品等途径,在将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过程中,进行了有效有益的探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内核和持久力量。随着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形象的提升,城市形象的建构和传播也日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地理环境、生产方式、风情民俗和各代历史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培育当地民众文化自信的关键要素。在文化自信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在打造城市名片、建构和传播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注重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其中,为城市注入文化底色和文化活力。
邯郸,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这为打造独具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全面的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文化素材。近年来,地方政府和媒体在将邯郸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效有益的探索。
一、邯郸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优势
邯郸作为河北省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地方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包含成语典故文化、太极文化、磁州窑文化、女娲文化等在内的十大文化脉系。十大文化脉系犹如邯郸悠久历史上的璀璨明珠,是邯郸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
8000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在邯郸地区孕育,邯郸有3100年的建城史,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汉代,邯郸是“五大都会”之一。邯郸二字作为地名,沿用三千年不曾更改,这在中国地名文化中也是一个特例。2005年10月26日,邯郸市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邯郸的永年县广府城,是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发祥之地,成为太极拳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邯郸永年有“中国太极拳之乡”的美誉。邯郸的传统民俗资源非常丰富,截至目前,邯郸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9项,目前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数量居于河北省第一位。杨氏太极拳、武安傩戏、冀南皮影、武安平调落子等都是地方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背景下,城市形象的传播格局有了新的变化,这为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带来了更多机遇和挑战。
二、用于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的邯郸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合
城市形象是公众对一座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文气质等方面内容的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部分城市出现了对地域文化的忽视而造成的城市形象趋同,不利于城市健康持续发展。在邯郸长期的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过程中,曾经也经历过文化特色不明显、城市形象定位缺乏辨识度的问题,如前些年在邯郸的城市形象宣传片、专题片、电视节目中经常出现的定位是“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城”“古都”等,这些概括虽然也符合邯郸的实际情况,但放眼全国,符合这些定位的城市有很多,会出现缺乏针对性、独特性和辨识度的情况。同时,前些年邯郸的城市形象宣传片以及其他有关城市形象的媒体内容在丰富性、传播影响力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
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的重要目标是城市精神的凝练和市民个体对于城市的情感归属与文化认同。如何从城市形象本身出发,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凝练出核心性、独特性、标志性的地方传统文化内容,成为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形象和传播的关键。近年来,邯郸政府宣传部门和媒体在城市形象定位塑造、城市文化内核凝练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在城市形象宣传片、专题片、短视频、城市文化街区打造、大型节事宣传方面,逐渐凝练出邯郸的两大文化名片:“中国成语典故之都”“中国太极拳之乡”。
成语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专家统计的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有1584条,邯郸作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成语文化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景点、人文精神值得关注和传播,对传承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邯郸是世界了解太极文化的重要窗口,2020年12月17日,发端于邯郸的杨式、武式太极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成语典故和太极文化为两大核心元素,同时提炼出邯郸在城市形象传播方面的独特定位“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极具动情点、独特点和感染力、吸引力。聚焦媒体资源进行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宣传打造,同时以此带动辐射邯郸十大文化脉系、邯郸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形成了完整、全面、立体的文化形象,为邯郸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支撑。
三、地方传统文化在邯郸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文化公园及街区为空间,提升沉浸式文化体验
街区、景区等是展示城市形象的良好载体,能够将地方传统文化进行真实可感、直观高效的展现。邯郸市串城街文化街区,将邯郸的成语文化、民俗文化等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有机融合,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打造集旅游观光、文化展示、休闲购物、美食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成为展示邯郸地方传统文化的新窗口。结合历史文化,展现地方民俗,特色历史文化元素的景观、主题场景演出、地方特色民俗表演和衍生文创,让地方传统文化变得真实可感,带给市民及外地游客丰富多彩、令人流连的沉浸式文化体验,让邯郸的城市形象兼具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感和现代化都市的活力感。
邯郸赵苑成语主题公园,位于邯郸市主城区赵苑公园内,集赵文化和成语典故文化于一身,并在园内修建邯郸成语典故苑。“一言九鼎”“黄粱美梦”“锲而不舍”等邯郸成语典故,以碑刻、壁画、雕塑等形式加以展现。将成语元素运用在设施景观中,让游客置身其中,被成语的文化感围绕,实现成语文化的点滴浸润和全面体验。
(二)以大型节事活动为契机,打造地方传统文化的“高光时刻”
节事活动是展示城市综合形象的亮丽名片,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能够较为集中、高效地展现城市形象。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旅游发展大会多次在邯郸举办。2021年,作为第六届河北省旅发大会的承办地,邯郸在充分发掘、整合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打造“成语之都、太极之乡,邯郸—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这一宣传语,以节事活动推动“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和“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交流中心”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旅发大会吸引了国内外数十家官方媒体及自媒体的参与报道,全方位推送、多角度展示、立体化传播,提升了邯郸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国·邯郸成语典故之都文化使者评选活动”是邯郸在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方面的又一次成功的探索。活动自2021年6月9日启幕,面向全体市民招募成语文化使者,由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市民“为邯郸成语代言”,通过短小精悍、灵动轻巧的系列短视频,完成成语故事讲解、成语典故普及。“中国·邯郸成语典故之都文化使者评选活动”将邯郸成语与邯郸人的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将成语的厚重感、历史感和邯郸人的人情味、贴近性进行有机结合,1584条成语典故的解读,通过邯郸广播电视台旗下多个平台的拍摄团队拍摄的短视频作品,迅速在微博、抖音、微信朋友圈等传播发酵,向外界展示了邯郸地方传统文化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三)以融媒内容产品为抓手,实现地方传统文化的落地焕新
第一,“1+3+N”系列视频,助力打造城市名片。全媒体时代,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形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只有在充分了解各种类型媒体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具体特点,打造融媒体产品,才能实现城市形象的强影响、立体式传播。2021年以来,邯郸城市形象传播中,创新宣传形式,提升宣传效果,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作用,构建立体、强效的传播矩阵。邯郸市委宣传部联合相关部门和本地媒体,打造“1+3+N”邯郸系列宣传片和短视频,让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融媒内容受到关注、得到传播、收到成效。“1+3+N”集一部城市形象宣传片(《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三部专题片(《英雄太行山中国红河谷》《成语之都太极之乡—邯郸,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邯郸旅游宣传片》)和多个短视频(100集与城市形象有关的系列特色短视频)于一体,通过各类媒体平台陆续推出。“1+3+N”系列视频作品,将时长在30多分钟的专题片、时长为七八分钟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和时长为40多秒的短视频,形成了一个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城市形象传播“组合拳”,满足了不同受众、不同场景、不同传播平台的需求,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太行山、京娘湖、武灵丛台等景区,回车巷、伯延古镇等街镇,太极拳、冀南皮影、平调落子等非遗,在“1+3+N”的系列短视频中得到充分而灵动的展现,为邯郸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增添了亮色。
第二,以其他媒体资源为拓展,形成联动,发挥合力。与抖音平台联合出品的《成语话江湖》,挖掘“黄粱一梦”“邯郸学步”“胡服骑射”等成语背后的故事,为邯郸成语典故之都的形象传播增添了活力。“这就是邯郸”以短视频为主要形式,内容涉及历史、文化、人物、美食、成语、方言等各方面,已经成为邯郸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亮丽名片。文献纪录片《长江支队:从太行到八闽》于2020年6月28日至7月1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纪录片由邯郸广播电视台和省市有关部门共同创作,追寻红色足迹,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邯郸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广联合会交通宣传委员会策划推出“重走长江支队南下路”跨域融媒全景式主题报道活动,历时17天,共有120余家省市级媒体参与,共发布文字稿件2760余篇,短视频640余条,音频报道累计2.6万余分钟,引发了媒体和受众对于邯郸的关注,有效提升了邯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2019年,中共邯郸市委宣传部、《河北日报》邯郸分社联合推出“70秒看邯郸”短视频,《历史印记—70秒看邯郸之文化旅游篇》,以精巧的作品展现了磁州窑、磁山文化、梦文化、石窟文化、建安文化,让受众一睹武灵丛台、赵王城遗址公园、太极剑、太极拳、赵苑成语典故园、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的风采。在行走间浸润历史,在神思中积淀传承。
第三,充分发挥影视剧、大型演出的宣传效应,使城市形象传播更为立体。电视剧《太行山上》,以邯郸地方红色革命为重要精神内核和内容素材,先后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等重要奖项。纪录片《长江支队—从太行到八闽》,曾荣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封面,累计1925万观看量。《周总理和娃娃剧团》在央视科教频道、河北卫视播出,获河北新闻奖一等奖、第十三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入选首届河北广播电视“十个名”创建活动名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大型魔幻舞台剧《黄粱梦》以邯郸成语典故“黄粱美梦”为背景和故事素材改编的新型舞台剧,该剧综合运用戏剧、魔术、杂技、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2009年首演,至今在全国各地巡演次数已超过800场,获得国家舞台精品艺术工程奖、“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优秀剧目“文华奖”等多个重要奖项。这部剧拉近了成语与年轻受众的距离,成为邯郸向外界展示地方传统文化的一张艺术名片。
四、结语
文化自信为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政府及媒体应充分挖掘和整合在公众中能够形成普遍认同感的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实践,为城市形象赋予精神内核,增强民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实现政府、媒体和民间等话语场的统一与共鸣。同时,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媒体融合环境和民众信息接收需求、审美体验倾向,采用有效的传播方式,灵活广泛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途径,发挥地方媒体的贴近性,抓住特点,打造亮点,使当地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打造城市竞争优势,使城市形象实现全方位、立体式、强影响的传播。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农村网红短视频的传播力研究——以“张同学”为例
下一篇:漫画新闻的自我发展与创新

首页  |   征稿启示  |   在线投稿  |   查稿系统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