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网收录期刊
国 家 级学术期刊
投稿邮箱:xwwhjs2020@163.com
查稿电话:010-67729688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出刊周期:半月刊
投稿咨询:
王老师QQ:3532189057
刘老师QQ:2387882310
投稿注意事项:
1.点击网站网页“在线投稿”,请按说明填写,稿件以word文档格式上传;
2.稿件初审周期为1-3个工作日,请重点关注邮箱,及时留意稿件动态。
工作时间:早上9点——下午5点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论文 > 当前位置
我国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繁荣灿烂的书法文化。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是我国书法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已入选邯郸市、河北省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境,而传播渠道单一、陈旧则是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播困境的重要成因。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着更强的传播能力和更广泛的传播范围,在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播中有着广阔的应用价值。因此,要立足新媒体时代的外部环境,以新媒体推动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播的创新,使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释放出新的魅力。一、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简介>>>>(一)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的由来晚清时期,碑学兴盛,涌现了许多碑学名家。《广义舟双辑》中说:“南北碑兴,邓顽伯、包慎伯、张廉卿即以书雄视千古。”张廉卿即张裕钊,为桐城派北传直隶(河北)的代表人物。张裕钊对魏晋以来的碑刻极为重视,将碑刻的厚重之风、凌厉之气熔铸到书法创作中,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被视作晚清碑学书法的集大成者。同治五年(1866年),在钟祥书局任职的张裕钊撰书《重修南宫县学记碑》,碑文13行,共650字。《重修南宫县学记碑》是张裕钊的代表作品,结构外圆内方,笔势开张、书风高古,是南宫碑体的典范之作。张裕钊之后,南宫碑体赓续不断,在邯郸先后出现了王洪钧、李鹤亭、王乐同、李守诚、李喜泰、张海等书法名家。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源自《重修南宫县学记碑》。历经上百年的发展,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蔚为大观,不仅成为邯郸市的文化艺术品牌,在中华书法文化大观园中也占据一席之地。>>>>(二)南宫碑体书法的艺术特色南宫碑体书法的艺术特色集中表现在笔法、结体、章法和墨法上。从笔法的角度而言,南宫碑体书法讲究“明指得力,指能转笔”,使笔力贯穿笔画始终。在笔锋上,南宫碑体书法摒弃宋以来侧锋书写的习俗,几乎笔笔中锋,乃至通过降低书写速度来保持笔锋的中行轨迹。从结体的角度而言,张裕钊虽以碑学闻名,但在帖学上也有很深的功力。南宫碑体书法在结体上兼有碑学、帖学的特征,以严正平正为主,同时,也会以拉长撇、捺的方式来展现书法的灵动美。从章法的角度而言,南宫碑体书法彻底打破传统,不再追求一笔书面貌,而是注重每个字的面貌特色,同时,由各具特色的字组成的书法作品又具有整体上的一致性,形成了形离而神合的审美特征。从墨法的角度而言,南宫碑体书法以浓墨、涨墨为主,极少用枯墨、淡墨,笔力雄浑而墨韵盎然。>>>>(三)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的影响作为我国书法史上重要的流派,南宫碑体书法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清时,张裕钊在书坛便享有重名,达官贵人求字者络绎不绝。在莲池等书院讲学期间,张裕钊收了不少弟子,如王锡三、胡宗照、姚雪辰等,他们构成了南宫碑体书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再传弟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南宫碑体书法,推动了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的繁荣。书法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儒家文化圈有着广大的受众,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对其他国家,特别是日本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887年,宫岛咏士自日本远渡来华,拜于张裕钊门下研习书法。归国后,宫岛咏士通过著书、收徒,使南宫碑体书法艺术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在日本形成了一个影响力较大的张体书法流派。从这个角度而言,南宫碑体书法对中华文化的域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样,南宫碑体书法艺术在邯郸地区传承有序,自王洪钧于大名开坛授徒起,有序传承了李鹤亭、李守诚、王乐同、李喜泰、张海等几代艺术名家,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邯郸独有的南宫碑体书法艺术,较传统的南宫碑体书法更具厚重感和灵动性。他们致力于对邯郸南宫碑体书法的传承和广泛的普及,形成了邯郸特有的书法文化风景线。二、新媒体时代解读>>>>(一)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前,有关新媒体的界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着眼于新媒体的媒介属性,如景东、苏宝华在《新媒体定义新论》中将新媒体视作“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另一种着眼于新媒体的创新性,将新媒体视作对传统媒体的一次颠覆性的变革与创新。本文中所指的新媒体为狭义层面的新媒体,即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媒体。>>>>(二)新媒体时代的特征网络的高度普及使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成为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人类正式步入新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一,传播主体的广泛化。传统媒体传播主体较为固定,传播主体与信息接收者有明显的分界线,新媒体则模糊了传播主体与接收者之间的区别,任何人都能成为新媒体的传播主体;第二,传播内容的集成化。传统媒体传播形态具有单一性,新媒体不仅可以整合以往所有的传播形态,更能借助VR技术等,进一步创新传播形态,强化了受众的体验效果;第三,传播效力的增强化。新媒体具有即时化传播的特点,并且,依托网络传播,新媒体具有无远弗届的传播范围;第四,媒介应用的多元化。新媒体不仅是传播工具,更广泛融入到生活中,在即时通信、新闻获取、教育培训、商业合作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新媒体时代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播创新的意义>>>>(一)破解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承困境当前,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境。第一,时代环境的变化。古代社会,毛笔是文字书写的主要工具,书法的研习者众多。以钢笔、圆珠笔、铅笔为代表的现代书写工具诞生后,毛笔的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现代书写工具因书写方便、快速,很快便取代毛笔成为主流书写工具,书法影响力式微。作为书法文化的分支,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第二,传承方式陈旧。在百花齐放的书法艺术圈中,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并非显学,除专业的书法人士外,普通大众对南宫碑体书法缺乏基本了解。传统的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为主,进一步制约了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的传承效果。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契机,依托新媒体,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可以突破师徒传承的束缚,从而克服传承对象窄化的问题。>>>>(二)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新媒体时代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播创新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首先,培育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四个自信”理论的重要内容,并且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托新媒体传播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能够有效发挥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在文化自信培育中的作用;其次,促进文化普及。我国文化发展存在城乡不均衡、区域不均衡的问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发展的均等化提供了技术条件。利用新媒体传播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能够突破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播中的时空限制,推动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普及;最后,促进文化发展。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面临着创新求变的问题。青年一代在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富有朝气,勇于求变,能够突破传统文化的窠臼,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紧密融合起来。新媒体可以增强他们对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创新、发展中的作用。>>>>(三)助力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最早由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中提出,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开展的传播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与硬实力层面的跨越性发展相比,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滞后,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形成了很大的制约。世界网络平台中,西方媒介平台垄断了80%-90%的媒介话语传播,我国话语传播仅占世界总量的5%,与人口、经济规模极不相称。跨文化传播是扭转此现象的必经之路。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不独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在其他国家也有一定的影响,依托新媒体创新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播方式,可以推动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四、新媒体时代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播创新的对策>>>>(一)构建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播的新媒体矩阵第一,发挥好社交媒体的作用。社交媒体是基于用户关系的网络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依据用户关系的强弱,社交媒体可以分为强关系媒体、弱关系媒体两类,前者以微信为代表,后者以微博为代表。以微信为例,其是我国用户基数最大的新媒体,也是智能手机覆盖率最高的新媒体。微信公众号能向关注者推送信息,在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的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发挥好短视频平台的作用。短视频平台是当前最为火热的新媒体,而抖音则是短视频平台的头部平台。抖音具有娱乐性、知识性等多重特征,深受人们喜爱。要深刻认识到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在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鼓励南宫碑体书法的名家、爱好者,创立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的短视频账号,成为南宫碑体书法博主,直播或拍摄南宫碑体书法教学内容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增强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的社会知名度。第三,发挥好专业APP的作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打造专业化、集成化的APP,是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新媒体传播的必由之路。与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账号不同,APP为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专属,其功能设计、内容生产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二)打造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播的全媒体格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既有显著的差异,也有巨大的融合空间,而全媒体则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终极形态。要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全媒体的界定范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媒介聚合说。该范式将全媒体视作传播技术、传播渠道、传播平台的聚合,虽然打破了不同媒体间的界限,却未能上升到媒体融合的层次,仍停留在简单的聚合层面;二是运营模式说。该范式立足全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定位与功能,将全媒体视作涵盖多种媒体的运营模式,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使全媒体从简单的媒体聚合向深层次的媒体融合转变;三是传播形态说。该范式将全媒体视作不同媒体跨媒体深度融合的产物,认为全媒体是体系完备、要素多元、协同性强的新型传播形态,要着力打造南宫碑体书法文化传播的全媒体格局。全程媒体。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受众能够动态把握信息传播的全过程。要构建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播的全程媒体,推动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的全天候传播;全息媒体。全媒体是多种媒体融合的产物,打破了媒体间的壁垒。南宫碑体书法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将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技术相结合,丰富传播方式,发挥好各类媒介在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全员媒体。以往信息传播,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有着明确的界限,信息传播为少数新闻机构对广大社会大众的单向传播。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主体,利用各种类型的新媒体平台发布、转载南宫碑体书法作品等信息,提高了信息的流通效率,也增强了信息传播的交互性。要构建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的全员媒体,发挥好各类主体,特别是书法家、学习者等在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全效媒体。全媒体时代,媒体的效能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媒体的功能从新闻传播领域拓展到社会交往、生活服务、教育发展等领域。通过南宫碑体书法培训班、书法比赛、艺术展览、字体设计等形式,丰富南宫碑体书法艺术的传播形式,构建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全效媒体,使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播具有多维度的功能。五、结语传播是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条件。要深刻认识到新媒体在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并从构建新媒体矩阵以及打造全媒体格局两方面采取好对策。
(一)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的由来
(二)南宫碑体书法的艺术特色
(三)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概念
(二)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一)破解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承困境
(二)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三)助力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
(一)构建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播的新媒体矩阵
(二)打造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文化传播的全媒体格局
首页 | 征稿启示 | 在线投稿 | 查稿系统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