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网收录期刊
国 家 级学术期刊
投稿邮箱:xwwhjs2020@163.com
查稿电话:010-67729688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出刊周期:半月刊
投稿咨询:
王老师QQ:3532189057
刘老师QQ:2387882310
投稿注意事项:
1.点击网站网页“在线投稿”,请按说明填写,稿件以word文档格式上传;
2.稿件初审周期为1-3个工作日,请重点关注邮箱,及时留意稿件动态。
工作时间:早上9点——下午5点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论文 > 当前位置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内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各级媒体的重要使命。作为地方媒体,在资金、人力、物力受限的情况下,更应该多方实践探索,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径,一方面将传统文化深厚的价值内涵充分挖掘出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也推动自身的创新发展,为自己的生存争取和赢得更大空间。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地方媒体必须承担的责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信,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地方媒体作为最贴近百姓的主流媒体,要积极承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抢占主阵地的重任,既要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又要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地方媒体自身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地方媒体在中央级媒体、卫视、新媒体、网络视听等的挤压之下,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发展压力。面临困局,只有把坚持走本土化道路作为发展道路之一,深入挖掘并传播地方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地域文化差异创作独特性以增强竞争优势,才能提高地方媒体的影响力,在激烈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三、地方媒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近些年,央视以及各大卫视都做过大量的弘扬传统文化类节目,其中有很多成功范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地方媒体因为资金、人员等各种条件限制,很难进行像央视以及各大卫视一样的大制作。在这样的现实困难面前,地方媒体唯有走出一条本土化、亲民化、灵活化的路子,才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赢得受众的同时,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带领受众建立文化自信。>>>>(一)走本土化路子,挖掘本土文化的深层内涵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省各地区都蕴藏着丰厚的差异化、巨大的地方本土文化资源。并且,一个地方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本土文化;最能体现地方特性的,也是它的本土文化;最能展现地方魅力的,还是它的本土文化。因此,地方媒体要制作有特色的节目,要尽量发挥地区优势,选择最有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让本地受众容易对节目产生亲近感,提升兴趣。要对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进行挖掘。对于本地受众而言,因为太过熟悉、习以为常等原因,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和参与一些传统文化,对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还有一些本土文化,存留封建迷信等不良观念,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其中的优秀内涵进行再加工。所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媒体还要做到,将本地传统文化深厚的价值内涵充分挖掘出来,注重传统文化与时代价值相结合,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颖的解读视角与社会功能,找到具有时代意义的人文意蕴、经典价值观及人性光辉等,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新的解读,从而既让受众体验到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又能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从而达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以笔者所在的海南为例,这里既有源远流长的黎族、苗族文化,也有别具风味的南洋文化,既有外来人口的迁徙移民文化,还有流贬文化等。这都是本地媒体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弘扬本土文化,打造有特色的地方媒体节目,不能一味模仿,应该立足本土,开发出自己的地域文化价值,挖掘出本土文化最独到、最鲜明的特色。笔者所在栏目,就曾多次推出相关系列报道,对本土文化中的一些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深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再加工、深加工。以《最美渔家娘》和《跟着海南人“做年”》系列报道为例,海南女性文化是海南传统渔民文化遗留的产物,海南岛民自古枕海而生,以打鱼为业,家庭里的男人出海,女人就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勤恳持家,教子养老,守护一方家园后土。长久以往,便形成海南女性吃苦耐劳、坚韧务实、勇敢担当的群体性格。然而,长期以来,鲜少有人关注这个群体。《最美渔家娘》系列报道就深入三沙等地的海边渔村,走进渔民生活,将视角放在渔家女身上,提炼出她们身上与时代精神契合的美德,用镜头记录她们的勤劳能干和朴实贤惠,填补了海南省乃至全国各地媒体对“渔家女子”鲜有关注的空白。通过生动的百姓故事,传播勤劳、孝亲、仁义、友善、勇敢等传统美德。一经推出,就得到广泛关注,在网上得到多家新闻网站的转载,众多网友跟帖热议,为渔家女子点赞。而说到春节,海南人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不一样,把“过年”称为“做年”。名称不一样,相应的风俗也有较大差别,《跟着海南人“做年”》系列报道,就挖掘出海南人“做年”的一系列独特风俗,将传统渔家人闯海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当下海南建设自贸港敢闯敢为的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了传统“做年”新的内涵,提升了琼味春节文化的精神价值,传承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正是因为对特色内容做出了深入细致的挖掘,揭示出本土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并且赋予它们时代精神,才能进一步激发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点,让受众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从而达到好的宣传效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应有的作用。>>>>(二)走亲民化路子,发挥地方媒体的天然优势地方媒体的优势在于身处基层。地方媒体长期深耕本土,了解当地民风民俗,掌握当地受众“胃口”,能够以当地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报道,无论是呈现形式还是表达方式都更加接地气,最容易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报道,地方媒体就要坚持走亲民化的道路,要让报道接地气,围绕当地百姓生活,以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笔者所在的栏目在这方面进行过多次的尝试,如《我们的节日·清明》这样的报道,除了常规的讲述英烈的故事,还派出主持人,带着各种爱国主义书籍,走进大街小巷,走进校园、公园,走进社区等,来到群众身边,和大家一起追忆革命先烈、背诵革命诗词、唱响革命诗歌,并当场为参与者赠送爱国主义书籍,受众参与度和接受度非常高。《翩翩春联悠悠文化》活动,通过设置征集富有地方特色的春联内容,以及邀请当地书法家手写春联送上门这样的环节,走进千家万户,吸引人们参与进来,让大家通过构思、书写春联等,主动了解传承中国传统民俗“贴春联”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情感色彩。这些通过各种途径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争取让受众参与进来的报道方式,由于规模小、投入少,非常适合地方媒体的定位和传播特性。而地方媒体通过挖掘再现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元素,讲述本土文化故事,引起当地群众对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的重视和关注,既达到了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同时又增加了受众的黏性,从而也坐稳地方媒体在观众心目中的位置。>>>>(三)走灵活化路子,强化主题活动的策划引导第一,主打“中国节日”的概念。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重视发挥传统节日的潜藏软实力,不断对接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在创新传承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地方媒体可借助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契机,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主题,精心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例如,重阳节时,笔者所在栏目就联合民政部门推出《定格幸福》特别策划报道,为老人拍照,讲述照片背后的人生故事,呼吁和号召大家时时将孝老敬亲放在心中,践行中华孝道。报道反响热烈,许多观众留言称老人们身上岁月沉淀的精神力量、为人处世的典范、代代相传的文明家风都值得后辈学习和传承,在社会上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和营造出浓浓的爱老敬老的良好风气。第二,结合当地民风民俗,推出各种文化节。针对各地特有的民风民俗,地方媒体要主动出击,挖掘出其中的优秀文化内涵,策划各种形式的文化节,把存在于民间的零散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串联成系统,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加以弘扬和传播。例如,近些年各地兴起的非遗文化节,就是以节日活动为抓手,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让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能继续传承,让本地文化大放异彩。海南每年举办的“三月三”黎族苗族文化节、三亚举办的崖州古城文化节、北京举办的长城文化节、九寨沟举办的日桑文化节、温州举办的市民文化节等,都是充分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文化节的发掘还有很大的空间,笔者所在的海南就可以以海洋文化为宝库,挖掘出开渔节、赶海节等,以文旅结合的形式串联起来,让游客在赏、玩、品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宣传普及和推广教育,让文化得以传承与共享,助推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第三,重视方言的力量。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各地的文化特色承载在各地的方言中,重视方言是保护本土文化的延续,也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少地方媒体已经进行了有效尝试,潮州综合广播《十分潮州话》栏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栏目每期10分钟,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教听众学习潮州话,使之爱上潮州话,进而爱上潮州文化。笔者所在的栏目也曾推出《讲地道海南话》策划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征招海南各类方言发音人,挖掘出方言中的文化内涵。只有加强新闻的主题策划,通过规模性的舆论声势宣传,形成一个独特的氛围,才能形成强大的冲击力,让中华传统文化真正植根于人们心中。>>>>(四)走微传播路子,做好下沉探索和互动引导微传播是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一方面,以微载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欣赏传统艺术、接受民俗文化熏陶,已经成为新时尚、新亮点。借助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平台,通过微记录、微视频、微直播等微传播形式,展示、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传播开辟新的领域和途径;另一方面,在微传播链条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这也导致微传播门槛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等,最终输出内容和质量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媒体要与时俱进,主动出击,掌握微传播的话语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一,下沉探索。一些传统文化往往体现在微小、鲜活又独具特色的市井生活、乡村生活中,微传播恰好适配了这个特点,将单向、宏大、严肃的传播方式变为群众自发、随时随地、点滴记录式传播,分享自己村镇的文明乡风、乡贤故事、特色民俗等。地方媒体应该做好下沉式探索,以专业的视角和素养,对这些微视频、微记录、微直播进行二次加工,融入创意,改进叙事方式,挖掘出其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还可以加强引导,策划组织一些主题活动,集中进行宣传,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第二,互动引导。微传播平台提供了关注、转发、评论、私信、语音对话、抽奖、打赏、问答等互动功能,以及VR、智能屏触摸等沉浸式体验,可以实现多种形式的互动,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身临其境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人们更可以在网络上分享心得、交流体会,获得参与感与快乐。这种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互动,使沟通和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在互动中增强人们对文化的关注和参与程度,获得很好的体验感,从而提升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而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在双向互动中接收到更清晰的大众需要,从而将更美好的一面展现在公众面前。最终,通过互动,人们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不断调整,从而达到创新性的发展,更加契合公众的需求。四、结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各级媒体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这份重任。而本土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藏在各地的一块璞玉,需要地方媒体大力开发,选好定位,用对方法,挖掘出这些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努力用心去弘扬,传播出来使之大放异彩,让本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和地方媒体共生共长,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新时代激励鼓舞人民前进的动力。
(一)走本土化路子,挖掘本土文化的深层内涵
(二)走亲民化路子,发挥地方媒体的天然优势
(三)走灵活化路子,强化主题活动的策划引导
(四)走微传播路子,做好下沉探索和互动引导
首页 | 征稿启示 | 在线投稿 | 查稿系统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