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网收录期刊

国 家 级学术期刊

投稿邮箱:xwwhjs2020@163.com

查稿电话:010-67729688

2025年08月27日 星期周三
站内搜索
期刊图片
版权信息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出刊周期:半月刊


联系我们

投稿咨询



王老师QQ:3532189057

刘老师QQ:2387882310


投稿注意事项:

1.点击网站网页“在线投稿”,请按说明填写,稿件以word文档格式上传;

2.稿件初审周期为1-3个工作日,请重点关注邮箱,及时留意稿件动态。

工作时间:早上9点——下午5点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论文 > 当前位置

智能化传播环境下的新闻传播生态演变研究
摘要:随着各类高新技术在传媒行业的深度应用,传媒智能化成为当下新闻传播迫在眉睫的转型关键。与此同时,互联网3.0时代的到来为传媒智能化提供了更多可想象、可突破、可创新的空间,大数据以及智能终端等高新技术间的融合运用也在推动着新闻传播向着更加智能、更加高效的方向前行,一系列新技术、新手段也在让新闻的内容制作和传播生态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如何让智能技术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成为当下传媒行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由于智能技术和新闻传播各个环节息息相关,因此传媒行业只有做到技术、内容并重才能真正走进智媒时代。对此,本文对信息时代我国新闻传播智能化实现的基础进行了分析,并以此对未来新闻传播智能化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够为我国新闻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思路。

纵观我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史,新闻传播的每一次跨越发展都和当时的技术发展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当下我们正处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期,这给我国传媒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优势。前期,我国数量庞大的人口基数让互联网为新闻传播带来了规模的迅速扩张,当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崛起和各类传媒因素的变化,传媒行业借助互联网渠道所能实现的规模扩张已经达到了顶点,要想让新闻传播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流量,就要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其中智能技术作为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热点,对实现新闻信息的智能化搜集、处理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最大限度让新闻内容得到最为充分的挖掘和展示,而这正是智媒时代对传媒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和传媒行业的融合发展正在改变着新闻传播的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媒体间的竞争开始向智能化方向倾斜,新闻生产传播全链条智能化发展的要求已经对传媒行业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挑战。在智媒时代,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媒行业的发展进程,用户自发形成的“朋友圈”新闻传播模式降低了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地位,这从当下新闻在各类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过程中就能够看出,用户可以通过转载官方片段或者自制内容来完成对新闻的传播,这一传播方式的出现分散了大众对媒体新闻的关注度,对此,智能化能够帮助传媒行业重建发展优势,让大众能够更加快速地从迷惑信息中找到真实内容。
一、传媒智能化实现的基础
传媒智能化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当下智能技术的高歌猛进。目前来看,智能主要是指机器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独立做出相应动作的能力,传媒智能化则是指传媒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形成独立的思想和行为,并能够自主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流程跟踪报道的新闻传播智能化模式。当下,智能化在我国传媒行业中得到了全方位的应用,实时直播、AR等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强势入驻传媒领域并迅速占领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

(一)信息流的丰富与共享

传媒智能化和以往新闻传播的区别之一在于对新闻事件信息的巨大需求,这里所指的需求包括了对新闻信息流的不断补充完善以及媒体间的信息共享。对于传媒智能化而言,新闻信息流更多的是指那些为更好地服务于大众需求、传播终端以及算法程序,根据不同渠道获取的相关数据,由于这些数据要借助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持续的分析,所以这些数据始终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这也为各类信息在不同媒体间的共享交流奠定了基础。资源共享作为当下新闻传播创造力的重要来源,新闻信息的每一次共享既能发挥信息的价值型,也能找到信息分享关系的优化路径,类似蜂巢式的思维发散能够推动信息共享在新阶段取得新成就、新发展。另外,新闻信息共享实际上是一种索取和贡献共存的信息优化成长模式,通过多次的分享,新闻信息会得到进一步延展和补充,这些外延信息也能给新闻增添更多的可读信息。以今日头条为例,其是我国最早受益于互联网信息流的新闻媒体平台,和QQ、微信以及微博间的多方登陆连接也让其在当时竞争激烈的传媒行业形成了稳定的发展优势。同时,今日头条根据不同群体的使用习惯推出了个性化的新闻订阅、推荐服务,借助智能技术能够在短短几秒之内就能对用户喜好进行准确判断,并能够根据用户阅读内容的变化实时更新个性服务,为用户建立起定制化的推送模型,从而保证推荐内容和用户偏好的一致性。但是今日头条目前也还是处于需要优化完善的发展初期,相信伴随着信息流在未来的发展今日头条也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

(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

从当前来看,人工智能已经展现出了和时代需求间的契合性。作为未来各行各业能够取得发展先手的核心技术之一,人工智能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传媒行业同样如此。从硬件层面来看,目前集成技术已经得到了极限的开发和运用,但是伴随着原子时代的到来集成电路凭借着高性价比仍然是今后互联网时代的主力技术,而这同时也在推动着计算机稳步向智能化大步前行。从软件层面来看,计算机领域对人工智能的探索一直未曾止步,人工仿脑作为当中的重点任务更是投入巨大。自神经元网络被创建以来,科学家们备受鼓舞,开始在机器自主学习以及行动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对于传媒行业,科学家们最早将机器人新闻作为人工智能和新闻传播实现融合发展的一次尝试。但是由于早期机器人新闻无法对文字形成和人类同样的感知能力,大部分的工作仍是采取人工输入、按算法抓取等方式,所以其并没有被广泛应用于传媒行业。不过,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实现高速的发展和优化,机器人对新闻内容的制作和传播形成了成套的感知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以及记忆神经系统等,能够实现对复杂新闻信息关键内容的筛选和处理,同时也能够实现代笔功能,即通过模仿写作习惯和思维逻辑来分担记者的工作压力。另外,机器人也可以通过自身语言系统对收集到的新闻信息进行重组,发表原创新闻。当然,这些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如今的新闻机器人有的甚至拥有了自我意识和性格特色。
>>>>

(三)社会泛互联网化

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提供了再上新台阶的可能,时间、空间不再是困扰大众交流的问题,而是形成更加有利于大众间进行商品贸易、互动沟通等的互联网络。截至目前,我国“互联网+”行动得到了从上至下的全面贯彻落实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可以说,当下大众的生产生活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互联网的影响。移动Wi-Fi的出现更是让互联网有了随时随地记录用户行为习惯的机会。例如,手机等移动终端可以通过定位提供打车服务,可以通过实时上传消费信息对大众的个人消费能力进行评估,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等分享大众的生活,可以根据运动习惯为大众提供定制化的锻炼计划,可以根据购物软件上的浏览记录为大众推送相关信息等。现在,社会泛互联网化主要体现于国家社会和互联网领域间的共同发展,其凭借着强大的实用功能正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打破更是拉近了大众和互联网间的距离,在“三网融合”的进程中每个大众都成为其见证者和参与者,每个相关信息共同组成了三网融合的信息流。在这些信息流的传播共享过程中,新闻热点和舆论导向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从而也让传媒智能化有了更多工作开展的素材信息。信息流为传媒智能化所带来的信息是十分庞大的,只有当新闻传播拥有了这样充沛的信息流才能让事件得到更加形象的展示和表达。
二、当下传媒智能化新闻传播的展望
虽然现在对于传媒智能化的未来前景尚不明确,很多科学家对人工智能未来所能实现的便捷功能还是存在质疑,但笔者通过对传媒智能化实现的基础进行的分析,仍然对人工智能为传媒行业带来的积极作用充满期待,这将会为我国传媒行业带来对新闻的重新定位和传播变革,同样也将是一次历史性的新闻革命。
>>>>

(一)打破传统新闻传播模式:新闻传播者和目标群体融为一体

传媒智能化所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大众扮演起新闻传播接受者和传播者的多重角色,打破了过去新闻传播对受众群体的定位和限制。从传媒智能化层面来看,新闻报道和传播的基础是大众对新闻内容的反应,新闻的传播者是指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的算法或者程序,这些算法和程序的触发机制就是大众对新闻的需求,一旦接收到大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或者提问就会主动自发进行新闻的制作和传播。用户在传媒智能化背景下可以拥有独属于自己的专项新闻媒体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所有新闻的制作都来源于用户的需求和反馈,并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来为用户答疑解惑。目前,这种方式已在国际社会得到具体应用。新闻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对各大媒体平台的海量新闻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断,将其中的热点话题和重要新闻传递给相关负责人,并能够结合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给出可行的新闻报道方案,最终制作出的新闻点击量可以达到其他文章的几十倍。传媒智能化最终会将新闻生产、传播各个环节的参与者融合在一起,从而通过反向输出的方式开展新闻制作和传播工作。此时由于各类新闻的制作传播都是以大众需求为依据,大众能够从中获得更好的新闻体验和使用感受。
>>>>

(二)颠覆性的平台运行与呈现:平台二重性与介质泛化

随着传媒智能化的不断深入,新闻传播平台未来也会逐步成为新闻制作的平台,这就是平台二重性。传媒智能化背景下,新闻的制作传播将会普遍采用先收集大众诉求再制作新闻内容的方式,这也就使得各类媒体也开始成为新闻制作的平台。与此同时,新闻传播也拥有了更加丰富的渠道和方式,既能够实现在报纸、电视以及各类新媒体上的传播,也能通过生活中的各个介质进行高效的传播,这一现象也被称为介质泛化。相信在各类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未来传媒行业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甚至完全实现对事件现场的情景再现,百分百的真实性能够让大众直观接触甚至感受到事件现场。“屏读”概念的提出也为传媒智能化平台运行奠定了理论基础,该概念认为未来的屏幕既能够将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完全展示,也会成为观察、记录大众日常生产生活的跟踪器。甚至有人对智能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加科幻的假设,未来的新闻传播只需要通过脑电波即可完成新闻的传播。当然,这些想法目前都是对传媒智能化的设想,能否实现仍然有待考证,但是介质泛化将是传媒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

(三)重新定义传统新闻:智能预测性新闻成为未来新闻传播主流

智能预测性新闻主要是借助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对某一事物发展趋势进行的分析、判断,将结果以新闻形式发送给用户。例如,之前沃尔玛公司曾结合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对大众食物需求进行有效判断分析而获取了更多的收入,当然这种预测性新闻更多的是借助高新技术的力量,和智能预测性新闻还有根本上的不同。很多时候人们所表达出来的行为看似没有任何关联,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是一种有序模式。如今,借助现有巨大的数据资源和先进的数字技术能够实现对大众行为的分析、处理和判断。新闻事件同样如此,很多事件看似没有任何关联,但借助相关性分析能够获得各个数据的变化走向,从而为热点事件的发展趋势提供有效的帮助,让新闻报道能够做到准确预测。当然要想达到这一效果,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其必须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才能拥有强大的信息收集、处理、判断能力,从而对新闻的发展趋势形成精准预测。
三、结语
对于传媒行业而言,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其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当下各类智能技术和新闻传播的融合发展是智媒时代对传媒行业的必然要求,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传媒行业必须摒弃以往单靠庞大的用户基数达到规模扩展的发展战略,将智能化作为新闻传播的主脉络,通过虚拟现实、AR、5G等技术建立起媒体和大众对话的全新方式。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智能技术的成本费用普遍较为高昂,这就对传媒行业的新闻传播决策和部署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智媒时代,大众对新闻的需求成为影响传媒智能化成果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既是新闻传播的发起者也是新闻传播的接收者,越符合大众需求的传媒智能化模式越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同时,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深入发展,智能技术可能会达到远超人类智慧的发展水平,预测性新闻也有可能会成为未来传媒行业间竞争的制胜关键,新闻传播的生态发展会被不断地革新、创造,甚至新闻的时效性也会不再局限于正在发生或已发生的热点事件。传媒智能化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传媒行业拥抱新时代的必然趋势,各个媒体要积极在新闻制作、传播模式和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智能化改革,在智媒时代形成更多的发展优势。


 
上一篇:媒体融合环境下河南卫视传统文化节目“破圈”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下一篇:传播回廊里的“离”与“归”“变”与“守”

首页  |   征稿启示  |   在线投稿  |   查稿系统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