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网收录期刊

国 家 级学术期刊

投稿邮箱:xwwhjs2020@163.com

查稿电话:010-67729688

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周四
站内搜索
期刊图片
版权信息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出刊周期:半月刊


联系我们

投稿咨询



王老师QQ:3532189057

刘老师QQ:2387882310


投稿注意事项:

1.点击网站网页“在线投稿”,请按说明填写,稿件以word文档格式上传;

2.稿件初审周期为1-3个工作日,请重点关注邮箱,及时留意稿件动态。

工作时间:早上9点——下午5点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论文 > 当前位置

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对策研究
摘要:新媒体语境下,媒介技术促进了文化传播方式的革新,通过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能够极大地激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生机与活力,形成生动的传统文化传播格局。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也面临不少挑战,如信息传播把关可能扭曲传统文化精髓、新媒体碎片化传播方式削弱传统文化影响力、数字化技术打破传统文化传播传承方式等。站在新媒体语境角度,应充分促进媒介技术与传统文化交互,集聚民间传播力量,实现文化传播的多元化、渗透化、智慧化,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华夏文明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习近平总书记在在重要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工作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到2025年为止,重点建设高质量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项目,打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全面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营造浓郁的中国优秀传统传承的社会氛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于广大劳动人民,其传承和传播工作也应坚定地走民间传播路径,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繁荣。基于此,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普及,应拓展新媒体技术创新民间传播方式,充分整合民间闲置传播资源,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一、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间传播方式分析
>>>>

(一)论坛式传播

论坛式传播是面向一定范围的受众、迎合受众需求而开展的为期至少1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公益讲座活动。其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讲团”,由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主办,组建了包括国学专家、全国道德模范、传统文化传承人、爱岗敬业标兵等演讲团,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开展道德大讲堂活动。其中,中华经典网为其提供网络媒体支持,河北电视台、《家庭百科报》、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进行媒体报道。2012年至今,公益论坛演讲已经在全国巡演了500多场,参与人数30多万人,深入基层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这种论坛式传播方式能够发动群众参与,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但其组织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备案,且其内容不能涉及广告、宗教等内容,保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公益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论坛式传播,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极大地拓展了文化宣传的多元化渠道,尤其是通过微信朋友圈效应,能够产生颇具影响力的传播流,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传播活动。新媒体语境下,不仅增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论坛式传播的影响力,还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实现了整个传播的延续性影响。
>>>>

(二)学院式传播

学院式传播也被称为校园式传播,主要是通过设立专门的学校,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授、文化培训等形式进行文化的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式传播具有明显优势,如传播对象明确、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强、传播效果清晰可修正,对于青少年群体的传播效果十分明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式传播成果最突出的就数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属于中外合作共建的一个非营利性教育机构,主要服务内容是为全球提供汉语教学服务,是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传播平台。目前,我国已经在154个国家设立了548所孔子学院,还有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28个欧盟国家、16个中东欧国家,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的孔子学院布局。新媒体语境下,孔子学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更贴近大众生活,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多种渠道的传播,其文化影响范围更为广泛,也增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权威性。
>>>>

(三)虚拟式传播

虚拟式传播以传播媒介为载体,并不指定受众和传播路径,充分调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引发受众感知信息,构建自己对文化的认知体系,形成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效果。虚拟式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是虚拟的,而受众处于传播链的主动地位,通过自身体验获得文化信息,并经过判断推理形成文化认知。新媒体语境下,受众的媒介素养得到了提升,分众化的媒体推广,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虚拟式传播影响更为广泛。例如,2021年新年之际,必胜客联合湖南湘绣研究所、湘绣博物馆推出第一家“必胜客湘绣主题餐厅”,消费者可以在必胜客餐厅参加湘绣非遗游园会活动,现场与湘绣大师学习湘绣,体验湘绣DIY活动,让消费者真正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也让每个来餐厅消费的人都成为文化传承人。虚拟式传播方式依托新媒体技术,面向广泛的受众进行体验式的文化传播,能够产生深刻的传播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延展性。
二、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挑战
传播学理论先驱弗罗贝纽斯提出“文化没有脚”。他认为文化是无法自行传播的,而是需要人们的传播才能产生文化影响力,促进文化内涵的延伸。新媒体带来了传播媒介的变革,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之外,也带来了不少挑战。
>>>>

(一)信息传播把关可能扭曲传统文化精髓

2000年,尼尔·波兹曼在媒介环境学会上提出:“新媒体技术能够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但由于新媒体传播的虚拟性特征,用户能够对自身的信息进行隐匿处理,导致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界限十分模糊,也打破了信息传播准入限制,信息传播把关作用被弱化。新媒体语境下,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自行决定信息传播的时机和内容,用户自己是信息的把关人,导致信息的传播不稳定因素增加。基于此,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虽然拓展了传播主体,但不可不忽视的是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新媒体语境下开放的自查式信息传播平台,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真假混杂,信息的语境化传播环境被解构。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庞大而复杂的文化体系,用字隐晦而表达含蓄,相较于内容更注重语境,是一种高语境文化,一旦脱离特定语境的文化传播很容易扭曲传统文化精髓。因此,新媒体语境下,为了迎合受众的审美需求,往往会进行改编或演绎处理,从而化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严肃性,不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真正传承。
>>>>

(二)新媒体碎片化传播方式削弱文化影响力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消解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促进了传播渠道的延展,信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但随着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普及,每个人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促进了信息传播碎片化的出现。新媒体语境下,人们对于信息的阅读逐渐进入了Web3.0时代,用户成为信息创造、传播的主体,用户的信息传播话语权占据主动。为了适应Web3.0时代的阅读环境,快餐式的内容逐渐成为信息传播主流。2008年,以色列通过针对全球百万网站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用户浏览每个网页的时间平均为19-27秒,新媒体碎片化传播成为必然趋势。然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依赖于长时间的学习研究,新媒体碎片化传播虽然拓展了文化传播范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信息的有效性,削弱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

(三)数字化技术打破传统文化传播传承方式

著名社会学家卡兹曼提出了信息沟理论,他认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更新换代,很可能会发生“老沟”未填,“新沟”又起,信息差距会导致每个用户所接受的信息不均等。而以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多是通过代际传承和家庭、学校教育等渠道实现。新媒体语境下,数字化技术打破传统文化传播传承方式,逐渐转向了大众传播方式。在此过程中,数字化技术促使受众会更容易接受新媒体传播,对于传统人际传播的接受度自然减弱,而一些无法适应新媒体语境的部分传统文化内容自然会被忽略。一些新媒体应用相对落后地区的人们,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接收自然会滞后,也就无法均等地享受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利益,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目标显然不匹配。
三、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对策
>>>>

(一)内容为王,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应贴近现实生活,坚持内容为王,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并针对信息传播把关可能扭曲传统文化精髓的问题,强化文化传播内容的把关力度。首先,运用新媒体技术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应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直观、生动、立体化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因此,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应坚持“内容为王”,关键是在坚持不改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基础上,适当加入情感互动元素,贴近受众现实生活方式和审美,软化文化传播的内容,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其次,借助民间传播手段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一些民间传播手段往往是官方传播方式无法代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应深入动员引导民间组织和机构,尤其是社区的作用,定期组织贴近民众生活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饮食、音乐等,通过“关注—兴趣—需求—参与”这一文化传播方式引发广泛关注,并通过网络媒体扩大活动影响力,形成强有力的文化影响圈;最后,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把关力度。新媒体语境下开放的自查式把关方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应引入新的“把关人”角色,权威媒体应做好带头示范,坚守媒体人职业道德底线,发布优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同时,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应严格信息发布的审核规则,强化对用户信息发布的自动审核和人工审核,营造良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环境。
>>>>

(二)构建灵活高效的人文交流传播体系

新媒体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文化影响力,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应积极增进民间文化交流,构建灵活高效的人文交流传播体系,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承。首先,加强民间文化交流。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应走群众路线,鼓励民间传统艺术组织进行创作活动,并通过新媒体平台打造地域特色艺术品牌。例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秋、端午、春节等,弘扬地方特色饮食或者民俗,并通过民间传统艺术组织表演丰富节日内容,扩大地域文化影响力;其次,强化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教育是最佳的文化传承渠道,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也不能忽视教育领域的交流,强化国内外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办学,派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互动教学,担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使者,提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辐射力;最后,打造完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业链。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应注重打造文化IP,打破传统文化传播思维桎梏,注重打造特色文化IP并进行衍生产品开发,融入新时代文化符号,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象。
>>>>

(三)以新媒体规律为导向创新传播方式

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应遵循新媒体发展规律,尽可能选择普及最为广泛的方式,如电视、短视频、微信、微博等,消解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均问题。一方面,打造优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节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应依托电视广播媒体等,借助数字化技术,打造全新的节目形式,如央视综艺频道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引入了虚拟视觉技术、AI+VR裸眼3D拍摄技术等,让受众直观感受文物的精美,并配合嘉宾讲述的全民化的国宝故事,提炼出文物独特的气质,让受众通过电视就能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丽;另一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微传播。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兴起,离不开短视频、微信、微博等媒介的出现。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民间传播的有效性,应进一步强化新媒体媒介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网络游戏、网络电影、微信小程序、短视频节目等融入特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带动受众参与体验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结语
新媒体语境下得益于互联网的多元、共享,其信息传播呈现鲜明的大众化特征,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创造了相对稳定的舆论场。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其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主体都应贴近生活,并强化传播监管减少失范行为,灵活处理资本逐利性与文化公益性矛盾,进行适度的市场化运作,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良性发展。因此,新媒体语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策略,最关键的还是坚持“内容为王”,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构建灵活高效的人文交流传播体系,以新媒体规律为导向创新传播方式,以产生良好的文化传播互动效果。


 
上一篇:乌卡时代下的直播经济:作用与反思
下一篇:方言短视频传播路径探究

首页  |   征稿启示  |   在线投稿  |   查稿系统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