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出版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国家出版基金引领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手段,针对国家出版基金对于国内出版行业的现状展开研讨,阐述了评价出版单位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就评审制度进行了说明,就出版基金的资助范围进行了探析,希望能够以此为我国出版更多精品力作提供全新的发展思路。全民综合素质的日益提升,国民的阅读需求也随之升高,使市场中对于书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满足阅读市场的需求,出版社这一同时兼顾利益和提供书籍来源的经营机构开始兴起。但是,目前市场中部分出版社过度谋求利益,导致一些质量不佳的图书上市,严重打击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面对此种状况,应该如何就现有的出版社进行高效管理,从政策和出版等多个层面引导其主动打造精品出版作品,为优质图书的出版提供保障成为重中之重。鉴于此,本次研究中以国家出版基金为核心,打造精品出版社,对于确保未来更多优质图书的面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出版单位制度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国内出版单位性质开始由事业单位性质转型为企业经营性质。因此,为了确保出版企业的股东权益及在职员工效益不受影响,国有出版单位必然会将经济效益作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管理内容。在此影响下,很大程度上导致出版单位原有的文化属性和社会责任被弱化,甚至部分重大出版项目由于过度消耗资源而被动终止,使得部分雷同、低俗类平庸作品出版发行,严重影响了我国整体出版行业的发展质量。面对上述情况,我国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指标,而国家出版基金的设立,就是一项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案,不仅为部分出版单位无法承担的耗资高、规模大、质量佳的项目提供财政、资源支持,同时在不能借助市场资源妥善解决出版资金问题的优秀、卓越公益性出版项目的发行创造条件,使我国的高质量出版项目的发行工作提上日程,为国家的出版事业质量提升带来帮助。2015年和2018年,我国先后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等多项出版行业管理政策,其中比较详细地在“一级指标”中规定了“文化与社会影响”选项中的评分标准,即要求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办所资助的出版项目,可享受每种1分的优先出版待遇。此类政策的推行,充分对外表明了我国各级主管单位在进行出版社出版能力、社会效益、考评编辑业务能力等多项指标考核中的重要评价,同时也有效带动了国内各个出版社的项目参评积极性。
现阶段,我国所开展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中,要求每一个评审环节,必须严格遵守“自愿申请、择优立项、公平竞争和专家评审”四大原则,且所有的评审组织工作均由国家出版基金下设的规划管理办公室(下述简称基金办)所承担。组织工作中,要求所有项目的申报流程必须遵照一定流程推进(详见图1)。
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申报管理中,想要严控申报项目的质量,做好优中择精,就必须严控项目的申报数量,一方面可以警醒申报方不得随意上传选题进行申报,影响申报项目的含金量;另一方面要做好项目申报数量的控制,也可降低基金办的工作量,从而提升精致、优秀项目的申报速度和质量。因此,在进行具体的项目申报数量把控时,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内容:一方面,做好申报名额的管控工作。为了有效缩减出版基金项目的申报名额,可以采纳奖励和扣减两种手段,以此进一步鼓励各个出版单位主动去承担帮助国家筛选优质项目的责任,促使更多优质申报项目能够过关斩将最终报送至基金办,实现重点基金项目的申报之时全流程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申报项目的遴选。基金办在为各个报社派送申报名额时,应该按照各社统一原则分配,为每个出版社创造平等的申报条件,并鼓励各个出版社结合自身的出版特色去申报项目。例如,部分出版社经营规模较小,想要在诸多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就必须结合自身的行业出版特色,作出更具品牌性和特色性的申报项目。而对于部分经营规模较大的出版社来讲,其在进行申报项目的提交时,应该将申报的范围及内容进一步扩大,从而凭借申报项目内容的完善、完整优势提升申报成功率。基金办在进行各类出版项目的评审时,主要以专家评审模式为主,其在评审过程中需要经过至少三轮审核,分别是初审、复审和终评。每个评审阶段中参与评审的专家并不固定,而是随机选取自评审专家库,且评审前要求所有专家处于同一空间现场抽签确定评审地点,并各自签字负责。其间要求所有在场专家遵守保密和回避要求,且部分前两届连续出席的专家必须间隔一届评审方可再次获得评审资格。对于入库专家的资格确认,要求其必须符合相应学历、领域专业能力、从业经验等标准。另外,基金办需要每年进行专家库的纳新管理,以此实现专家库的动态管理,使专家库紧跟时代发展,各领域均处于行业发展前端,才能以此评审出更多优质的出版项目。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现有的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数据库中人数已经超出3000名,每年参与项目评估的专家人数达数百位。专家评审中的具体要求有以下三点。第一,初评。此评审环节中,参与评审的专家主要以学术专家为主,专家会站在学术视角和专业视角对所申报的各类项目加以评审,唯有满足“分组超50%以上”要求的项目,才有资格进入复审阶段。第二,复审。此评审环节中,参与评审的专家主要以出版专家和学术专家为主,评审期间重点围绕出版和学术价值进行打分,并结合所有评审专家评分进行统计,最后按照分数高低筛选获得终审资格的项目。第三,终审。此评审环节中,需要参评专家组队所有项目进行综合性的评分,当某一项目所有专家的评分总分均数超出70分以上,可以通过终审。当项目终审通过后,要求专家组结合项目后续执行的成本、预计创收乃至行业水平进行核实,随后面向基金办给出每个项目的自主金额。
国家出版基金在设立之时,财政所划拨的资金为2亿元,截至2019年,划拨资金已经追加至6亿元。投放资金的增长,一方面表明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代表国家对于出版事业的重视程度升高。在立项数目方面,已经从设立之初的约100种,增长到约760种,参与项目申报的出版企业数量也由最初约100家增长至约400家。在地理范围上,参与申报的出版社覆盖范围已经普及全国。这一系列调查研究资料的得出,进一步表明我国出版单位对于国家出版基金申报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对外高度展现了国家出版基金对于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此外,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在资助金额变化上,会受到立项数量的影响,结合相关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果:2009-2010年,基金办给予每个项目资助约200万元;2011-2013年,基金办给予每个项目资助约100万元;2014-2016年,基金办给予每个项目资助约150万元;2017年一整年,基金办给予每个项目资助约100万元;2018-2020年间,基金办给予每个项目资助约80万元。通过上述资助强度的变化能够发现,基金办在出版项目资助强度上已经妥善解决了由于历史发展原因所遗留的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问题,使得大部分重点项目在国家的宏观扶持下更好地造福社会。结合我国当前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近10年来的资助金额结构进行分析能够发现,整体的资助模式呈现金字塔形分布,且各年份的占比正在趋于科学合理性方向发展,与我国当前整体的出版业发展现状具有契合性,有效突出了国家出版基金对于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效果(详见表1)
国家出版基金之所以取得当前的成效,原因在于其从根源上把控了更多优质选题的入围,促使多元化出版物走到社会大众面前。出版业精品力作的出版量增加必须做好选题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发展,不仅在党的建设方面出台重大决策,同时在世界级历史事件的参与度也日渐提升,如2022年刚刚落幕的北京冬奥会等。因此,国家出版基金应该积极配合党与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乃至重要节庆活动的出版主题遴选,并做好重点资助对象的选择[8]。例如,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反腐倡廉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书系》类中国道路丛书主题的出版物出版,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并阅读。国家出版基金在对出版业进行资助时,应该对传统文化传承一类的选题重点关注,目的在于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深挖乃至抢救,促使我国出现更多的、影响更大的、正面教育意义更强的精品项目能够出版,面向社会宣传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例如,在选题方面重点收录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谈》《调腔传统戏本的抢救整理与研究》《民族传统节日象征符号与文化品牌建设研究》等。为了更好地推广我国现阶段所研发的高新科学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应用,促使更多生产企业能够在现有的生产技术基础上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国家出版基金在选题评审时,应该将一部分精力投放在能够真正面向社会反馈我国高新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类型的选题选拔中,促使更多研究优质研究成果公布于世,为社会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在选题方面,可充分将推动我国先进通信技术发展的《5G关键技术与应用丛书》作为优质选题报送评审并资助;为我国强军战略发展提供武器设备研发支持的《陆战装备科学与技术·远程精确火力打击丛书》给予一定评审支持;并对当今国际寸土皆争的新能源开采及利用的《新能源先进技术研究与应用系列》类丛书加大提升选题偏向性,最终为我国整体工程技术发展及技术普及提供支持。国家出版基金在进行关于哲学社会科学方面选题的精品力作打造时,应该认识到此类选题中的最新研究成果面世的意义,才能实现此类选题真正可以为社会经济及文化建设所提供的支持价值。例如,分析了我国思想统治历史的《中国儒学通志》;研讨了近百年影响中国政治理论翻译现状的《当代中国政治文献翻译研究丛书》;推动了我国财政管理水平提升的《中国会计史专题研究丛书(第一辑)》等,均为哲学社会科研选题的重点评审和精品力作打造的重点,后续在进行国家出版基金投放时,也需要重点关注此类选题。
国家出版基金的配置,不仅是助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国民的阅读需求创造更良好的环境提供支持。想要真正将国家出版基金的价值呈现出来,每一项参与评审的项目,必须确保其基金项目评审的各项流程及标准,可以作为行业评审后续评审标准模板和标杆。此外,对于部分优质出版业,国家出版基金应该适当加强对于其的投资扶持强度,以此催生更多出版业翘楚,最终为我国整体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