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中国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网收录期刊

国 家 级学术期刊

投稿邮箱:xwwhjs2020@163.com

查稿电话:010-67729688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站内搜索
期刊图片
版权信息

版权信息:

主管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

国内刊号:CN 10-1677/G

国际刊号:ISSN 2096-787X

邮发代号:42-388

出刊周期:半月刊


联系我们

投稿咨询



王老师QQ:3532189057

刘老师QQ:2387882310


投稿注意事项:

1.点击网站网页“在线投稿”,请按说明填写,稿件以word文档格式上传;

2.稿件初审周期为1-3个工作日,请重点关注邮箱,及时留意稿件动态。

工作时间:早上9点——下午5点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论文 > 当前位置

中国电影微博传播的特点和逻辑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传播学基本理论,以微博平台上的电影传播为研究内容,尝试分析电影在微博平台上传播的特点和遵循的逻辑,以期洞察作为社交媒体的微博如何助力电影信息的广泛和持续传播。通过对大量的微博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发现中国电影微博传播具有病毒式传播、跨圈层传播的特点。本文提出中国电影微博传播的逻辑,即以口碑和情怀击中用户“痛点”、以“UGC+PGC”为架构打造传播矩阵以及以“热点+数据”助力持续传播。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电影的双重属性在当下愈发明显。一方面,电影是文化载体,承载并抒发一个民族、一个趣缘群体的文化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电影是商品,其产业链正不断延伸和完善,这意味着电影的传播有了更多节点——电影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可以进行不同维度、不同侧重点的传播活动。以往,电影的宣发主要是在线下以点映、明星路演等方式进行,传播范围较窄,因此传播效果有限。但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受众获取电影信息的渠道不断丰富起来,越来越多消费者倾向于通过网络预先了解电影概况,进而做出是否前往影院观影的决策。而网络空间中有关电影的信息主要是在聚合效应强、信息裂变快、声浪巨大的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因此,社交媒体对一部电影的期待和反馈决定了这部电影能够走多远,以及票房成绩能达到何种高度。可见,社交媒体是当下电影宣发传播的最主要阵地。在我国,使用面最广的社交媒体主要是“两微一抖”,即微博、微信、抖音。在这三者中,微博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最强,搭建起来的社交网络也更大更广,因此,本文主要聚焦中国电影在微博上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机制,以期了解移动互联时代的社交媒体影响电影传播效果的原理。在当今社会,微博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递观点、分享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而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微博平台更是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宣传渠道。然而,中国电影微博传播的特点和逻辑尚未得到足够的研究和探讨。
一、中国电影微博传播的特点

(一)病毒式传播

电影信息在微博上的病毒式传播体现为传播主体、内容结构、传播速度的“病毒化”特征。
传播主体方面,根据新浪微博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财报,截至2023年6月底,微博共有5.99亿活跃用户,其中移动端用户占比高达95%。正是得益于庞大的用户数量,热点信息极易在微博平台上产生舆论效应,这为电影的微博传播提供了扎实的主体基础。按照影响力,微博上的用户可以分为“精英用户”和“草根用户”两类,前者的特征是带有微博认证的“V”形标识,往往是特定领域的意见领袖,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其发布的电影信息、电影评论将在其所处圈层引发关注和热议,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传播效应的最大化;后者虽然只是影响力极其有限的普通网民,但基数大,同样可以通过点赞、转发、评论等参与行为显著影响电影微博传播的方向和效果。以2023年暑期档院线大热影片《消失的她》为例,该影片上映后,在微博平台上的热度持续攀升。其中以“#消失的她#”为名的官方话题拥有23.4亿次的阅读量、223.1万次的讨论量、591.1万次的互动量,有209家媒体发布了与该话题相关的微博内容。这些可观的数据与微博平台庞大的用户数量关联密切,可见微博在电影传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用户优势。
内容结构方面,微博自诞生之初便致力于体现其“微”的形式特征,将文案字数限制在140字以内,因此用户在微博上的表达通常言简意赅,凝练短小。虽然2016年11月后,微博文案的字数不再受限,但用户早已养成的微博表达习惯却保留下来,仍然以简练但醒目的方式编写文案,实现电影信息向更多用户的快速触达。一目了然的文字加上适量与电影相关的图片或短视频,电影物料在微博平台上以欲说还休、片段式呈现的方式充分吊足观众“胃口”。
传播速度方面,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进入微博语境后将以几何级数保持增长。这种病毒式裂变一方面源自微博的功能设置:热搜、热点、排行榜等版块的设置使本就吸引眼球的信息进一步被推上风口浪尖,被更多圈层之外的人看到,实现电影的“破圈”;另一方面源自“大V”们强大的号召力,在粉丝经济时代,“大V”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潮流的风向标,他们的存在就是电影扩大传播的最大保障。以电影《消失的她》为例,截至目前,该影片的两位主角朱一龙和倪妮,在微博平台上分别有3090万和2495万粉丝,他们发布的任何一条与电影相关的微博,在发出之时便可以被大量粉丝看到,然后经过点赞、评论、转发,层层扩散,病毒式裂变和快速传播由此形成。

(二)跨圈层传播

要确保信息被精准传播到受众端,受众的群体画像必不可少,它是选择传播渠道、制定传播策略的直接依据。从新浪娱乐发布的《2022微博娱乐白皮书》中“微博电影兴趣用户”的调查数据看,在微博平台上,电影兴趣用户中男性和女性占比分别为42%和58%,“95后”和“00后”占比共计53.4%;与此同时,根据猫眼研究所发布的《2022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中国电影观众的男性和女性占比分别为49%和51%,以及“95后”和“00后”占比共计45%。以上两项调查的数据大体吻合,这说明在微博上进行电影信息传播将有较高的目标对象触达率。传播学专家克拉伯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提到,人们倾向于关注与自身知识结构和社会联系相关的内容,与此同时忽略关联不大的内容,此即为“选择性注意”。在算法盛行的人工智能时代,大多数受众都受困于“信息茧房”中,注意力被限制在特定范围内,但是微博平台上的“热搜”“超话”使用户看到了茧房之外的世界,在电影信息与用户间建立起链接关系,用户只需点击随处可见的词条、超话,就可以触达电影信息,成为电影的潜在受众。从这个角度看,微博的功能设置和信息传播机制能够消解电影所处的圈层,助推电影信息的跨圈层传播。
电影在微博平台上不仅有以几何级数快速传播、跨圈层传播的特性,而且传播还带有较强的变现效应。《2022微博娱乐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有80%的电影受众是在微博平台上获知电影信息,以及超过70%的用户会在微博平台上分享观影感受,此外,超过70%的用户会在微博上获取电影信息后产生观影意愿。以上数据表明微博平台上传播的电影信息对受众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传播效应并不仅限于将信息传播出去,而是进一步影响受众的观影决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电影信息在微博平台上的火速传播有助于酿成舆论、放大观点,特别是登上热搜榜后,热门信息造成的“羊群效应”将吸引更多潜在受众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各领域的意见领袖有着不可忽视的号召力,其“安利”的电影较易在粉丝群体中变现,这也是近年来电影出品方十分重视在宣发期间与微博“大V”建立合作关系的原因所在。
二、中国电影微博传播的逻辑

(一)以口碑和情怀击中

用户“痛点”

口碑和情怀都是近年来电影信息微博传播的两大背书。
口碑方面,一部普通民众审美视角下的“好电影”一定会在微博平台上收获雪片般的赞颂,无论赞颂的是演员的演技,抑或是精良的制作,再或是完整的故事,都足以成为电影的重大加持。同样,普通民众审美视角下的“烂片”也将被微博网友不留情面地调侃和抨击,在微博的开放性传播空间中,这些有关电影的负面信息同样会成为电影的重大硬伤,使电影的后期票房遭遇“滑铁卢”。值得关注的是,微博平台上的电影口碑信息对电影造成的影响,不仅仅来源于发布信息的微博主。众所周知,微博是国内热度最高的社交媒体之一,为了在这块“肥田”上收割流量、获取关注,不少微博主,甚至“大V”的本质是营销号,发布的电影信息抑或是盲目吹捧,抑或是不负责任的踩踏,此时评论区的受众反馈往往能帮助不明就里的普通用户辨明真伪。评论区产生的隐性的、间接的传播效应不可忽视,很多时候甚至喧宾夺主,比原微博得到的点赞数量更多。由此可见,微博平台上的电影口碑传播渠道多,而且传播影响力大。
情怀方面,近年来以情怀为“卖点”的电影不在少数,如《你好,李焕英》对应母爱情怀、《战狼》系列对应民族自豪感情怀、《长津湖》系列对应爱国主义情怀等。许多电影虽然以情怀为背书,但在微博上仍有极高的话题热度,原因在于情怀本身就容易在较大范围的群体中引发共鸣,进而通过参加微博“话题”或“超话”的讨论,在更大范围内制造共情,产生“长尾效应”以增强电影的后劲。微博的内容生态就是“众生平等”,任何声浪都有被听到、被放大的机会,而情怀的介入,激发了普通受众的参与热情,他们发出的声音虽然微弱,但仍能起到为电影传播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以“UGC+PGC”

为架构打造传播矩阵

微博的双向互动性极强,用户活跃度高,可通过点赞、转发、评论、关注等方式与相同趣缘的网友进行互动交流,在趣缘圈层中寻找认同感。这些分散的用户在微博平台上发表有关电影的内容时,将形成非正式的电影宣传物料,即UGC,与电影出品方以及主演发布的正式的电影宣传物料,即PGC,共同构成电影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矩阵。并且由于PGC和UGC各自的传播路径不同:前者主要处在传播的前端,从纵向上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扩大传播作用,后者则处在传播的后端,从横向上对更多圈层外的普通受众产生影响。UGC和PGC协同发挥传播作用,既是微博这一“人人都能发声”的社交媒体的天然生态使然,又是粉丝经济时代庞大的粉丝群体支持偶像的基本操作。部分具有“主旋律”价值的电影,甚至能得到主流媒体助阵,如国产科幻电影大作《流浪地球》就在上映后得到各大官方媒体微博账号的发声支持。PGC定调在先,增强了普通用户的信心,UGC响应在后,使微博成为一个官方和民间联动的传播阵营,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电影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面。形成“UGC+PGC”的传播矩阵后,电影不仅得到了传播渠道,更得到了能够变现的流量。
“UGC+PGC”的传播机制表明电影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法门”在于吸引普通用户的关注和尾随,激励普通用户进行有关电影的内容生产,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电影在微博上的话题热度,使“长尾效应”持续发挥作用。

(三)以“热点+数据”

助力持续传播

从中国电影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策略看,刷屏式传播不在少数,其意在通过频繁曝光强化受众对电影的印象,以及持续保持电影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热度。但这种简单化的传播模式极有可能因缺乏创意、无法在受众中引起共鸣而被反感。反观2023年暑期档大热的电影《消失的她》,作为一部本身就足够优秀的电影,上映后不仅有大量卓越数据的加持,如“上映×天,票房超×亿”,而且围绕该电影而起的热点源源不绝地刺激着圈层外受众的神经,如“#消失的她后劲好大”“#男子消失的她映后求婚”“消失的她细思极恐的细节”“消失的她不止是一部悬疑片”“看消失的她,恋爱脑治好了”等,这些话题无不带有悬念和“网感”,吸引不明就里的受众点击查看,使电影在微博平台上的热度始终保持在高位。
三、结束语
在移动互联时代,社交媒体已然成为信息传播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渠道之一,越来越多电影将微博作为电影宣发的“主阵地”,以此达到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目标。在越来越多受众倾向于“碎片化阅读”,以及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获取和分享信息的移动互联时代,微博已然成为电影“造势”的重要渠道之一。为了在宣发时制造更高的曝光率、知名度、美誉度,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电影故事以及幕后故事等周边物料,产生想要到影院一探究竟的欲望,微博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探究了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如何影响电影信息的传播,认为电影以微博为传播平台时,要明确以市场为导向,以粉丝为核心,以优质口碑为目标,通过口碑和情怀、“UGC+PGC”、“热点+数据”等手段扩大电影信息的传播面,以期为电影制作和发行方有效进行微博传播提供有益的参考。


 
上一篇: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中提高理论传播力
下一篇:融媒体时代新闻采编技巧探究

首页  |   征稿启示  |   在线投稿  |   查稿系统  |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